李威伦在研究资料。中国青年网通讯员郑宜乔 摄
“为了世界语,我将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1980年,北京语言大学学生联名上书要求学习世界语,学校决定开世界语这一门课程,在校领导苦恼于世界语老师的人选之际,李威伦举起了手,自荐成为世界语教师。这一年,李威伦44岁。
从事世界语教学之后,李威伦了解到世界语教材种类不一,无法给学生统一教材。于是,他决定自己编写新的教材。凭借自己学习世界语的经验和对世界语知识的掌握,在借鉴其他世界语老师的意见后,没过多久,他便完成了教材的编写。
陆陆续续地,李威伦又先后编著了《世界语读本》、《现代世界语》和《现代少儿世界语》。
“每给不同学生上课,我都要重新为他们量身定做教材,这是一种享受。”李威伦说,在编写的过程中,自己的脑子里涌现了各种方法点子,而学生也能学习到自己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讲,非常实用。”
随着编写的世界语教材被诸多高校广泛使用,李威伦获得巨大成就感。学生们在其编写的教材的陪伴下,走过大学,走向工作,成为了各个世界语行业的佼佼者,这让李威伦甚是欣慰。
在一次世界语大会上,一位来自非洲的陌生的世界语者告诉李威伦自己是他的学生,“我用过你的教材呀,所以我是你的学生!”在李威伦看来,能够有更多的孩子通过学习世界语进而喜欢上它,再成为自己的职业和终生奋斗的目标,这就是李威伦最开心的事。
而如今,世界语似乎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陷入了迟滞的增长期,在国内,认识并了解世界语的人并不多,在国际,世界语并未被普遍地推广开来。
世界语的未来被层叠的未知遮盖着,但李威伦有着自己的坚持。“这些年,世界语发展算是比较缓慢,没有什么大的突破,我有生之年可能都看不到它能够被广泛使用,但是,这和共产主义事业一样,我看不到难道我就不为之奋斗吗?”
“Mi laboros por Esperanto ?is la lasta tago de mia vivo.”李威伦说了句世界语,面有庄重之色,“为了世界语,我将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