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学新闻的同学不应该把自己局限在书本中,而应该走出去看一看。农民工讨薪问题的调研对我的触动非常大,它让我认识到,新闻人就是应该行在路上,用脚走路,用笔还原,自己去接触一些社会问题。”刘书田在采访中这样说道。
三年以来,刘书田的确也是这样做的,她走了许多地方,先后参与了清华大学绿色协会台湾行环境调研、新闻学院清田工作站赴贵州丹寨实践及赴陕西淳化实践等等,时刻谨记作为一个新闻学子应当履行的社会责任。
行知合一:在实践中做学术
“眼见为实,在实践过程中可以清晰地认识到我们这个国家各个层面的社会问题,也就更了解新闻这门学科,了解一个新闻人的使命。”刘书田在采访中这样回答她眼中的实践与新闻专业学习的关系。
在刘书田参与的大大小小的实践中,实践评奖远非一次实践的结束。每一次的实践完成之后,她都会和队员们一起认真撰写调研报告,总结实践过程,将实践的收获上升到学术层面。大一时她参与撰写的《浙江玉环县清薪办讨薪模式研究》被收入进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案例库;大一暑期实践后撰写并经反复修改的《水磨镇旅游城镇化发展情况报告》被收入进《转变中的村庄: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2014年暑期调研成果汇集》一书。
让实践学术化,先行后知,一直是刘书田的目标。
国际视野:做跨文化交流的使者
2014年7月,刘书田和大篷车课堂的同学们一同坐上了最后的绿皮车,终点站是漠北戈壁草原——蒙古国的乌兰巴托。这次的蒙古实践,让她第一次接触失落的北方游牧文明,也让她意识到,社会实践其实可以更国际化。
大二的时候,刘书田和几位林枫计划的同学们一起前往朝鲜进行考察。在朝鲜度过了一周的“无媒体生存”后,感触良多的她写了一篇《朝鲜:“装在套子里”的国度》,在网络上发表,也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鸣。
今年暑假,刘书田和一些热心公益国际交流的同学也组织发起了“中拉青年行”活动,他们参加了中拉青年政治家论坛,前往巴西驻华大使馆和巴西的官员进行了关于促进青年实践文化问题的交流,而支队的同学们也奔赴巴西圣保罗开展了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为清华学子迈出拉美热土的第一步打下了基础。
“在每一次国际化的实践中,我都深刻感受到,你的一言一行就代表着中国”,刘书田对此深有感触,她希望自己能做一个跨文化交流的使者,将脚步迈向更远的热土。
未来的路还很长,刘书田将收拾行囊继续前行,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离新闻最近的地方去。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