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讲理想 青年如何撸起袖子加油干

发稿时间:2017-08-26 07:45: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孙钊 李晗

  百炼成钢 汗水铸就诗和远方 

入伍13年的老兵王志在朱日和训练基地为阅兵进行集训。

  军营的第一步是七十五厘米,却是从故乡到战场的距离。投身军营意味着要用血肉之躯担负起保家卫国的艰巨使命;投身军营也意味着要牺牲陪伴家人的时间,把自己化身为人民的“子弟”。

  今年30岁的王志,已经在军营中度过了13个春秋。这13年,让一个曾经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步入中年,也让这名曾经普通的战士成为了基层部队中的“兵王”。在庆祝建军90周年阅兵中,王志驾驶方阵头车接受了检阅,“那一刻是真的光荣”。

  对于王志来说,参加阅兵集训就意味着在一段时间内不能抽出时间陪伴家人,甚至连电话都不能打,而王志的爱人的预产期就在十月。“像这次阅兵,她不想让我参加,因为到了那里,手机不让用,不让打电话,无法联系,本来就什么都照顾不到,连一句暖心的话都没有。”

  作为能够参加阅兵的佼佼者,这份荣誉不仅仅是王志一个人的,同时也属于他的家人,“我爱人最后还是理解了我。我给她说毕竟在这个部队这么长时间,能够接受主席的检阅,从武警部队68万人中选出来参加这个阅兵,是很荣幸、很光荣的事,这是少之又少的,她也感觉到很光荣。”

  李喜虎在入伍三年后才第一次休假回家,推开家门的那一刻,李喜虎的母亲的泪水一下子涌了出来,“我变化挺大的,我刚离家的时候很胖,就已经变得很瘦了。家里人不知道这些,觉得我一定吃了很多苦。”在李喜虎要归队时,他没有让家里人送他。他怕自己控制不了情绪,更怕父母再流泪。

  所有迈入军营的青年们,青春都有着相同的交集。选择理想,就等于选择了责任和担当,因为青春理想,他们迈入军营,因此收获了一份别样的年华;因为汗水,他们在军营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用实际行动践行保家卫国的誓言。

  乡村支教教师的这五年:学生多了近三倍

  5年前,26岁的郑咏梅从家乡福建泉州独自来到贵州独山县一所小学支教。这个瘦弱的姑娘,放弃家乡的邮政局铁饭碗,克服语言不通、气候差异巨大困难,带给了孩子们无微不至的关怀,也带来了大山外面的教育理念。

  2013年7月,在国家撤村校并镇的浪潮下,郑咏梅选择继续留在原来村里的教学点,开了一个学前班。这个班上有18个孩子,其中九成是留守儿童。教学点设施简陋,只有一个砖混结构的平房,两间教室。 

  2017年5月,郑咏梅在为孩子们分发爱心人士捐赠的书本和书包。本人供图

  在独山县丙高村,这里的留守老人依然需要辛勤地耕耘,以支撑并不宽裕的生活。郑咏梅作为学前班里唯一的老师,身兼阿姨、厨师,用一个小煤炉给孩子们做中午饭,带领他们在教室外杂草丛生的空地上玩游戏。

  2014年7月,郑咏梅来到北京参加了乡村幼儿教师公益培训,这个贫困山村里的小小学前班逐渐为外人所知。

  之后的三年中,有人寄来了孩子需要的书本、衣服和玩具,有公益组织为教学楼外的一片小土操场筑上了围墙,还有爱心企业家捐赠了一个板房。目前,学生人数由原来的18人变成了如今的50余人,教师还是只有她一位,政府会轮派老师来这里协助郑咏梅带班。

  “有学生毕业之后会回来看我,感觉自己也没有教什么,就是看着他们一天天长大”,郑咏梅告诉中国青年网记者。在村里待久了,郑咏梅会感觉到知识储备的欠缺。关于未来,她想更深入地学习幼儿教育知识,留守乡村,继续自己的幼儿教师梦想。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新时代的号角已经吹响,理想的旗帜在青春的劲风中飞舞飘扬,这是属于青年人的时代。

  相关链接:

  “树立四个意识 投身四个伟大”系列报道①

  立信仰 青年如何高高举起这面旗

  “树立四个意识 投身四个伟大”系列报道②

  用坚定 青年怎样稳稳走好这条路

责任编辑:杨晓霖
返回首页>>Loading...
首页 |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尾页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