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日喀则8月14日电 (记者 张瑞宇) 在日喀则仁布县境内的318国道沿线上,有一个集藏、汉、回、彝、萨拉等多个民族共同生活、工作的地方——切洼乡。8月13日上午,中国青年网记者随着“喜迎党的十九大·全国网络媒体西藏行”媒体团来到西藏自治区切洼乡,深切感受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勤奋劳作,创造财富的丰收。
徐文军、央珍夫妇。中国青年网记者张瑞宇摄
在切洼乡普纳村,中国青年网记者见到了村民徐文军、央珍夫妇。徐文军告诉记者,作为汉族四川人的他,十多年前在外务工时,经人介绍认识了藏族的央珍,两人结为夫妇,至今已生活17载,目前唯一的儿子已经将近15岁了,在县中学读书。
“结婚十七年了,我家里人当时也不反对我娶个藏族媳妇。当时刚结婚的时候在四川呆了两年才过来这边的,主要觉得这边发展前景更好。在家吃饭主要也是吃川菜,两人交流用汉语。现在每年都会回去四川,大多是冬季的时候。”徐文军向记者介绍,自己平时会在乡镇公路上做水电工,一天收入最少三百元。
普纳村街道一景。中国青年网记者张瑞宇摄
同时,记者了解到徐文军夫妻二人承包了村里的3座蔬菜大棚,大棚内主要种植西红柿,辣椒等,蔬菜成熟大多销往县里,每年会有6万元左右的收入。
据该乡乡长介绍,在徐文军夫妻的带动下,村里又陆续有了4对民族通婚家庭。也正是因为有越来越多的汉、回等民族来切洼乡做生意、搞建设,带来了先进经验和技术,使切洼乡这几年的发展变化很大,社会秩序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后藏普纳村面貌。中国青年网记者张瑞宇摄
民族通婚推动民族团结,最重要的是语言的交流学习。记者了解到,当地政府在农牧民群众中普及汉语言,教习其他民族藏语,重点抓好青少年学习的“双语”教学工作。推进“万名村干部素质提升”工程,利用开办“夜校”、辅导班等方式,提升村干部汉语表达水平;采取“一对一、一教一”的方式,对机关事业干部职工进行藏语培训,提升双语能力,增进服务群众水平。
目前,切洼乡8个行政村中有7个行政村都有民族通婚家庭,共计37户,占全乡总户数的5%,这些家庭婚后大多数通过夫妻共同努力,勤劳致富。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