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县委书记蓝捷解读:绿色新经济新动能 生态扶贫的“于都经验”

发稿时间:2017-08-27 10:59:00 来源: 云南网 中国青年网

  8月26日,“大美中国·生态赣鄱”全国知名网站编辑记者走进于都这座绿色生态大县,与于都县委书记蓝捷面对面,近距离聆听蓝捷对于都绿色生态保护与经济和谐发展的系统阐述。

  生态大县的绿色崛起

  蓝捷表示,于都县位于江西南部、赣州东部,总面积2893平方公里,辖23个乡镇357个行政村和1个省级工业园,因以北有雩山,取名雩都,1957年更名为“于都”。2012年6月,被国务院列为瑞(金)兴(国)于(都)经济振兴试验区。

  于都是百万人口大县,是赣州唯一一个人口超百万的县,总人口达111.5万。而且还是资源大县、生态大县,交通区位优势明显。于都是千年人文之乡。西汉高祖六年置县,迄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是江西最早建县的八个县和赣南最早建县的两个县之一,素有“六县之母”之称。于都是全国著名的“唢呐艺术之乡”“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全国文化先进县”,“于都唢呐公婆吹”“于都古文”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于都是万里长征起点,在1934年10月,中央机关、中革军委和中央红军主力8.6万人集结于都,开始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于都从此作为“地球上的红飘带”的起点载入史册并闻名世界。于都为革命牺牲的有姓名可考的烈士达16336人,其中牺牲在长征路上的烈士达1.1万人;共走出了16位于都籍共和国将军。于都还是绿色生态富矿。我们有雩山、屏山、天华山、钟公嶂等名山,森林覆盖率位居全省前列;有贡江、梅江、澄江、濂水、小溪河5条大江大河,水资源非常丰富。还有屏山风景区这个国家4A级景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这个3A级景区,6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可以说,于都的红色、古色、绿色资源都非常丰富。

  绝不以破坏环境换取经济发展

  人民网记者:蓝捷书记好,主持人好。我是人民网的记者,在生态文明建设提到战略高度的今天,请问于都县是如何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

  中共于都县委书记蓝捷:近年来,我们始终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绝不以破坏生态、破坏环境来换取发展。具体来讲,主要有几个方面:

  一是牢固树立生态优先发展的理念。于都山好水好空气好,这是于都最大的优势,也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一直以来,我们都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持之以恒地接力举生态旗、走生态路、创生态之业。在工作中坚持“五个优先”:一是谋划建设发展时优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二是做发展决策时优先考虑环境影响;三是调整经济结构时优先发展生态产业;四是新上投资项目时优先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五是考核发展政绩时优先考核环保指标。

  二是科学谋划生态文明建设布局。近年来,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按照中央、省市的工作部署,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为了让于都青山常在、绿水长流,让群众享有更多“绿色福利”,在去年召开的县第十九次党代会上,我们把“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今后五年的重要工作,写入了党代会报告。这个月,县委召开了全体(扩大)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贯彻落实〈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实施方案〉的意见》,对深入推进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持续壮大绿色经济、抓好生态民生工程等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通过这一系列工作部署,表明我们打造生态文明试验区的坚定决心和务实行动。

  三是大力营造绿色发展浓厚氛围。我们把学习贯彻生态文明理念,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有机结合,大力宣传绿色发展理念、绿色生活方式、绿色环保行动,为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的于都篇章加油助力。

以实际行动打造江西生态文明于都样板

  光明网记者:请问蓝书记,作为生态大县,于都是怎样以实际行动打造江西生态文明示范区于都样板的?

  中共于都县委书记蓝捷:我们认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生态样板,要靠实打实的项目来体现。近年来,我们抢抓政策机遇、主动作为,实施了一大批生态项目,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是推进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试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今年,于都成功申报为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试点。我们重点实施了金桥崩岗片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废弃钨矿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低质低效林改造3个项目。目前,项目进展顺利,低质低效林改造项目已完成低质低效林改造面积81770亩,建设示范基地34个,其中市级示范基地3个。在项目实施中,我们不仅仅是简单的生态修复,而是要变废为宝,把“废地”利用起来,让群众受益,为发展助力。比如,金桥崩岗片区这个项目,通过治理,可以成为我们城市东扩的重要平台,还可以打造成为于都人民休闲的好去处,可以进一步拉开城市框架、提升城市品位。

  二是深入开展“三净”行动。“三净”行动指的是“净空”、“净水”、“净土”。“净空”行动方面,主要是加快重点单位脱硫、脱硝、除尘设施升级改造,强化机动车尾气污染控制,加强PM2.5数据实时监测,加强机动车尾气治理和控制城市扬尘等方面。“净水”行动方面,主要是推行“河长制”,严格控制“江河”治岸和源头保护,加强工矿企业、水产养殖、农业面源等污染防治,全面消除五类及劣五类水体。“净土”行动方面,主要是开展重金属污染场地治理修复试点,深化生活、工业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理、危险废物处置,落实可养区、限养区、禁养区“三区”规划,推进粪污处理及综合利用等方面。通过“三净”行动,让于都空气更加清新、水质更加甘甜、大地更加美丽。

  三是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我们以推进“整治美丽,和谐宜居”新农村建设为抓手,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让农村有新貌、城市有新颜。比如,垃圾治理方面,我们加大财政投入,每年投入4000万元以上,用于乡镇垃圾治理,同时每个乡镇建立一个以上垃圾中转站,让垃圾治理常态化、长效化。“空心房”整治方面,我们明确由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带头拆,截至目前全县123个贫困村共拆除“空心房”8.8万幢587.3万平方米。整村推进方面,我们今年预计投入8亿元,深入推进改沟、改水、改厕等“七改三网”项目和“8+4”公务服务项目建设,目前,123个贫困村新硬化通组路254公里,硬化入户路69.3万平方米,完成改厕5.92万户,改水6.14万户,新改沟21.8万米。

  另外,我县以省级文明城市创建为契机,以城乡环境整治、乡风文明建设两大专项行动为抓手,集中力量、攻坚克难,夯实举措、补齐短板,大力改善和提升城乡环境,树立清风正气,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发展循环经济让绿水青山长在

  央广网记者:生态也是产业,我们想知道的是,于都是怎样促进生态与产业融合发展的?

  中共于都县委书记蓝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于都是生态大县,生态资源是我们进位赶超的优势。近年来,我们把生态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加快培育发展新经济新动能,很好地推动了全县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生态和产业的融合发展,我们主要从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大力发展绿色工业。我们严格环境准入制度,挖掘资源特色,推动纺织服装首位产业升级,机械电子、矿产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优化提升,推动“主攻工业三年翻番”的目标实现。比如,我们的首位产业——纺织服装,长期以来个体企业众多,但是走的都是来料加工等低端路线,无论是人力资源、环境资源都消耗巨大。为加快推进产业集群发展,我们大力创建省级服装服饰工程研究中心,引进了服装龙头企业——赢家服饰,拥有四大自主女装品牌等核心资产,以极少的资源占用产生极大的附加值,同时吸引了广州布言步语服饰、缤幕服饰、品立服饰、欧典服饰、润兴服饰、亚洲豹服饰等一大批服装品牌签约投资。再如,目前国家大力推动的绿色装配式建筑产业,于都也先行先动,引进了装配式建筑企业——投资10亿元的赣州华强杭萧钢构有限公司,推动绿色装配式建筑产业快速发展。同时,不论是招商引资还是项目建设,我们都坚决摒弃过去那种“捡到篮子都是菜”的理念,坚持择商选资,环保不达标的坚决不要,环评不过关的坚决不上,落后产能、污染产业坚决淘汰,确保工业发展健康可持续。今年1-7月份,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36.18亿元,增长9.5%;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实现74.31亿元,增长14.2%。

  二是大力发展绿色农业。于都是农业大县,山上有脐橙、油茶、梾木果,山下有蔬菜、水果,农业产业种类繁多、共同发展,推动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目标迈进。蔬菜产业是全县的农业首位产业,我们以梓山万亩富硒蔬菜产业园为抓手,着力创建了一批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打造于都绿色富硒农业品牌。目前,全县建设了1个万亩富硒蔬菜产业园,段屋、罗江、银坑、禾丰等4个千亩富硒蔬菜基地及若干个共5000亩蔬菜基地。脐橙方面,建设了黄麟、车溪五丰、罗新3个万亩脐橙示范基地,36个千亩基地。2016年,全县脐橙种植面积达到13.5万亩,产量7.06万吨。油茶方面,油茶新造、绿中源油茶深加工、油茶低改、油茶抚育等项目加速推进,全县油茶总面积达26.1万亩。下一步,我们还将积极推进“互联网+农业(农村)”,深入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和“智慧农场”工程,加快建设益农信息社、智慧农场建设。

  三是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因地制宜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太阳能方面,既有安装在每家每户屋顶的“一户一站式”光伏,也有集中连片式的大型光伏企业,如中设国联。同时,我们在工业园区开展了可安装光伏电站面积的情况摸底工作,计划首先在国有企业厂房屋顶安装光伏发电设施,下一步计划在民营企业工厂厂房、居民住宅、商业楼宇逐步展开。风电方面,总投资4.25亿元的于都屏山高山风电项目运营状况良好。每年大约可为8.5万户家庭提供清洁电能,每年可节约标准煤3.43万吨。

  四是大力发展绿色服务业。服务业的发展也是绿色产业的重要内容。尤其是于都旅游资源丰富,大有可为,在这之前也是全县的一个短板,我们也正在补齐这个短板。我们以创建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为抓手,充分做好红色、古色、绿色旅游“叠加”的文章,大力发展农业休闲观光游、绿色生态游、健康养生游、特色文化游,抓好一批重点旅游扶贫镇、旅游扶贫示范点建设。目前,我们在马脑寨投资4.8亿元打造旅游景区,华侨城、万达、保利等大型企业也在和我们洽谈磋商,都有在于都投资发展特色小镇、城市综合体等项目的意向。

  生态文明与扶贫攻坚共同发展

  南方新闻网提问:蓝捷书记,我们了解到,于都是国定贫困县,中央提出的脱贫攻坚“五个一批”中就提到生态脱贫一批,那么于都又如何将生态文明建设与扶贫攻坚结合的?

  中共于都县委书记蓝捷:确实,于都是贫困人口大县,目前还有六万多贫困群众未脱贫,我们党委政府责无旁贷。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我们把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让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贫困群众共享,多渠道、多途径地引导贫困群众参与到绿色产业的发展中来,实现“造血式”脱贫,提升脱贫实效。生态扶贫方式有很多,我给大家举几个主要的方面:

  第一个,农业产业扶贫。我们的蔬菜、油茶、脐橙、梾木果、肉牛养殖、高山茶叶等特色优势产业,都已经成为主要的扶贫产业。贫困户主要是通过土地流转、劳务用工、资金入股、加入产业合作社等方式参与产业发展,实现脱贫。目前,全县成立农业产业合作社653个。其中,蔬菜种植产业合作社达110个,肉牛养殖合作社48个,养鸡合作社9个。今年上半年,全县发放产业补助资金907万元,30401户贫困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参与劳动、投资入股等方式参与农业产业发展。比如,蔬菜产业,除了投资8亿元的梓山万亩富硒蔬菜产业园外,前段时间我们还与山东鲁盛集团进行签约,在县里建设若干个共5000亩蔬菜基地,建成之后,将与其他农业产业一起,将全县90%以上无产业无就业收入的特困群众捆绑进来,确保贫困群众都有产业收入,都能高质量地脱贫。再如,我们创新实施“五统一分”(统一流转、统一规划、统一整地、统一购苗、统一栽植、分户管理和收益)油茶开发模式,解决了贫困户“资金不足启动难、经验不足种植难、分散开发管理难、各自经营销售难”等问题,为贫困户脱贫致富打下产业基础。两年来,共开发“五统一分”油茶1万余亩。同时,还大力推动发展花卉苗木、林菌、林药等多种林下经济扶贫模式,进一步探索在山脚沿线发展花卉苗木、花果林木,切断火灾源头,实现防火与增收的“双赢”。

  第二个,光伏扶贫。我们采取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微利经营与让利于民相结合、输血脱贫与造血脱贫相结合的方式,着力发展清洁环保的光伏产业,帮助贫困户把“天上的能源”变为“地上的财富”。通过引导扶持贫困户安装“一户一站”光伏发电设备,贫困户能够实现稳定收益,以安装5千瓦装机容量为例,年均发电量5500千瓦时,年均发电收益5000元左右,考虑到日常维护成本及费用因素,预计收回投资成本时间为6-7年。比如,罗坳镇大桥新村,小区是古嶂片区的搬迁移民户的集中安置区,实现了“搬得出”,楼顶是一套套光伏发电设备,让搬迁户“富得起”,好多贫困群众直接说“搬出来就是脱贫了!”。

  第三个,电商扶贫。我们推进电商产业发展,通过邮政E邮、农村淘宝等平台,组织和引导贫困群众参与电商发展,实现“买全球”“卖全球”,让于都的绿色生态农产品、手工制品走出大山、走向全国,实现了价格的大幅提升,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比如,通过推广脐橙产品质量溯源体系建设,脐橙电销价格由2.6元/斤提高8.1元/斤,价格提高了2倍左右。

  第四个,生态旅游扶贫。我们结合乡镇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游,推进“精准扶贫+现代农业+旅游”多元融合发展,实现精准扶贫与生态效益的多赢格局。目前,于都梓山田园综合体、雩山旅游景区、屏山旅游景区、上蕉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银坑红色生态旅游古镇、于都(罗江)马脑寨旅游景区等乡村扶贫旅游项目建设正有序推进。

责任编辑:青山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