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名记者“寻找失踪的方大曾” 揭秘七七事变现场报道第一人

发稿时间:2017-08-27 10:19: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杨月

  中国青年网北京8月27日电(记者 杨月 实习记者 杜鑫慧) 日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举办鼓楼西·享读(第二期)“寻找失踪的方大曾——‘七七事变现场报道第一人”阅读分享会摄影展。方大曾是抗战初期第一个在前线牺牲的记者。他的文章和照片,为中国抗战史、新闻史、摄影史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档案,837张摄影底片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珍藏。 

  谁是方大曾?方大曾活跃于20世纪30年代,是“七七事变”现场报道的第一人中国战地记者的先驱,被称为“中国的罗伯特·卡帕”。方大曾精湛的专业能力和执着的职业精神深受范长江欣赏。范长江在《忆小方》一文中提到:“被人叫为‘小方’的方大曾先生,在我们朋友心里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方大曾的文字报道与摄影报道不分伯仲。诗人方殷称赞他见解独到、角度深刻、思想独立、风格明显,是“驰骋长城内外,报道救亡爱国”的名记者。方汉奇先生说:“范长江与方大曾双峰并峙,二水分流,一个长于文字,一个长于摄影,是中国新闻史上的双峰,可以并存于世,并存于史,并存于书。” 

  居杨、刘畅、范苏苏和冯雪松一同讲述方大曾。中国青年网实习记者 杜鑫慧 摄

  在纪念“七七事变”爆发80周年、方大曾诞辰105周年之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推出《解读方大曾:方大曾作品及范长江新闻奖得主的阅读笔记》一书。本书由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副总监冯雪松主编,中国新闻史学界泰斗方汉奇先生题写书名,新闻巨子范长江长子范苏苏先生作序,十八位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联袂解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的讲话》中这样描述七七事变后的中国:“从那时起,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冒着敌人的炮火共赴国难,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千千万万爱国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各界民众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奏响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抗击日本侵略的英雄凯歌,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感天动地的反抗外来侵略的壮丽史诗。” 

  方大曾部分摄影作品。 中国青年网实习记者 杜鑫慧 摄

  80年前,在民族危亡、国难当头的时刻,年轻的方大曾以相机和笔为武器,为百姓生活、抗日救亡而奔走、呐喊,留下了很多经典作品1937年7月7日夜,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华民族全面抗战开始。7月10日,方大曾只身奔赴卢沟桥前线采访,写出长篇报道《卢沟桥抗战记》,首次全面报道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反响。之后,他陆续发出《保定以北》《前线忆北平》《保定以南》《从娘子关到雁门关》《血战居庸关》等战地通讯作品。1937年9月18日,方大曾从河北蠡县寄出《平汉线北段的变化》一文后,消失在烽火连天的抗日前线,时年25岁。 

  与会嘉宾说,重读方大曾用生命缔造的作品,可见他对民族和国家的炽烈情感和超乎常人的准确预见。《解读方大曾》是第一本方大曾的作品集,其中部分作品是首次面世。包含历时多年搜集而来的方大曾通讯作品和译文27篇、摄影作品150余幅,大部分作品系失而复得。十八位范长江奖获得者深情解读方大曾作品,深刻诠释了爱国敬业、敢于担当的“长江精神”“方大曾精神”。一位范长江奖获得者说:“在我们前方,在新闻事业的高地上,永远有范长江、方大曾领路的身影,我们要像他们一样不辜负国家和时代的重托,永远讲好中国故事。 

  本书主编、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副总监冯雪松中国新闻界泰斗范长江长子范苏苏第六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中国青年报》国内时事部主任刘畅第八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法制日报社摄影部主任居杨保定市方志办主任、方大曾纪念室负责人孙进柱,新世界出版社总编辑张海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鉴与文摘分社社长张昊鹏华中科技大学方大曾新闻社代表出席了本次会议。 

  欢迎拨打中国青年网新闻热线010-57380651或发送新闻线索至邮箱youthpress@126.com;关注“中国青年网”(ID:youthzqw)微信公众号,可直接对话记者,曝料线索。

责任编辑:杨青山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