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人大附中耕读社:用锄头和草帽感受天人合一的智慧

发稿时间:2017-07-18 10:52: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马慧娟

  人大附中耕读社成员耕作场面。耕读社供图

  中国青年网北京7月18日电(特约记者 马慧娟)“某一次地理课上,老师将各式各样的农作物照片放在ppt上,然后问大家这些都是什么作物。当时全班鸦雀无声。我自己也很惭愧,身为农业民族的后代,都五谷不识了。”人大附中耕读社创始人、高二学生董润隆谈起创办耕读社团的初衷时,这样说 

  亲身实践,躬耕于野 

  “现在我们这群年轻人,记住的知识往往很多,可一些最基本的东西却不知道。我觉得这挺可怕的,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自我做起,影响身边的人。”抱着这个想法,董润隆于2016年6月初向人大附中的团委申请创立耕读社,还把小伙伴薛楚轩袁潇雨拉入了社团创始队伍,并在6月中旬就和几位没有接触过土地的同学建立了校外试验田,开荒、播种,他们首选的作物是葱、红薯和红小豆。 

  这让香港中文大学历史学博士、人大附中团委书记刘炜眼前一亮。在人大附中目前活跃的100多个学生社团中,以农业实践为主题的社团“只此一社”。“有一群中学生,能在这么酷的年纪,戴上草帽、拿起锄头、捧起书本,在寒来暑往的交替中,在时光缓流、作物慢长的过程中,身体力行去体悟农业生产的辛劳与农耕文化的智慧,简直太棒了!”刘炜说。 

  人大附中耕读社成员耕作场面。耕读社供图

  2016年10月,董润隆带领种植的葱成熟了,他又组织了采摘活动,并将其发布在了朋友圈,“本想只是‘酷炫’一下,没想到很多家长觉得我们的葱长得很好,很自然,就问卖不卖。”董润隆回忆。这让他深切地感受到了收获的喜悦和现代都市人对绿色食品的渴望,两个小时之内,100多株“没有见过化肥”的葱被一抢而空,还有人纷纷追问:“下一次抢购,在什么时候?” 

  虽然有了收获的喜悦,但董润隆坦言,让同学们重新拾起对农业和土地的兴趣,其实挺不容易的。因为大家从小生活在城市里,根本不了解真正的农耕生活。“我必须让农耕进入到同学的生活中,让他们亲自拿起农具,体验农业劳动的快乐。”于是,在10月份,他又组织了一次冬小麦的种植活动,还邀请了农场里的农民进行指导。“那时,是我们第一次认识到冬小麦的苗竟然像韭菜,第一次知道,小麦播撒的间距还有种种讲究,否则会颗粒无收。”袁潇雨分享时说。 

  拒绝化肥,追寻绿色 

  董润隆多次在社团介绍的环节分享耕作中“最有趣”的事,就是撒农家肥。为了让大家体验原汁原味的农耕,在施肥时,他没有让社团成员用市场上的化肥,而是从生态农场里要来了农家肥。它味道不太好闻,一般人都不愿意用手去抓。董润隆就带头“下手”,还要求每一位社团成员必须亲自抓,不许用工具,不许戴手套。就这样,他们把代表着绿色的农家肥一捧一捧地撒在田地里,享受着培育的快乐。董润隆感受到了农家肥“软软的、热热的、一点也不脏”,就这样,在一次次的勤耕实作中,同学们见识到了农耕文化的魅力,“后来都抢着去干活”。在交流分享环节,很多社团成员表示,耕作比打游戏、泡网吧有意思、酷爽多了,还更有意义。 

  人大附中耕读社成员种植的冬小麦。耕读社供图

  其实,在选择农家肥的过程中,董润隆也遇到了“阻力”,一些同学觉得化肥实用又方便,而且现在普遍在用,“没必要那么麻烦”。但是董润隆很坚持,绝对不能让耕读社的这块试验田接触化肥。 

  谈到这份坚持,董润隆说起了父亲对他的影响。董润隆的父亲不喜欢城市的喧嚣,平时最常待的,就是自己的农场。假日里,早晨4点起床,父亲会带着他在农场里跑5公里,然后“在土里做100个俯卧撑”。董润隆的鞋子和裤腿儿经常都是泥点满满,回去洗澡,也是一层厚厚的土,但他一点都不嫌弃,还觉得很接地气。“生命本来就来自土地,多与土地建立连接,自己的心胸和视野也会开阔很多,也没那么多压力了。”董润隆说。 

  面对耕读社未来的发展,董润隆经常和小伙伴们说:耕种当然不是我们的目的所在,不是说学习农业以后就要当个农民。但是耕种的过程可以使同学们享受农耕文化的熏陶,让同学们知道耕作的艰辛,体会一粥一饭是来之不易的。耕读社希望让同学们了解生命的根基所在,那就是广袤的大地、纯净的自然。 

责任编辑:杨青山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