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徐小平阎焱熊晓鸽冯仑……投资大佬关于高考有何共同回忆?

发稿时间:2017-06-19 17:17: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李正穹

  中国青年网北京6月19日电 (记者 李正穹) 除了都是中国资本界最知名的投资人,徐小平、阎焱、熊晓鸽、冯仑等还有另一个共同身份:中国高考“那三届”的毕业生。

  “那三届”,在这里是指1977年中国重启高考后,连续三届经过激烈考试而考上大学的大学生。有数据统计,1977、1978级全国共有1200万考生参加高考,仅有不到60万被录取。这些考生中,有徐小平、阎焱、熊晓鸽、冯仑等如今在中国资本市场顶端的人物,也有陈平原、钱颖一、秦晖等知名高校学者。

  6月17日,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举办的“那三届研讨会”上,包括徐小平、阎焱等知名投资人在内的40多名学者、企业家、官员,共聚一堂,回顾各自参加高考的故事。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正穹 摄

  在6月17日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举办的“那三届研讨会”上,包括徐小平、阎焱等知名投资人在内的40多名学者、企业家、官员,共聚一堂,以恢复高考四十年的历史背景为契机,回顾各自参加高考的故事。本次研讨会上同时发布了由中译出版社出版的《那三届——77、78、79级,改革开放的一代人》一书。书中汇集了60余位“那三届”学人的如歌往事和励志故事,呈现了一个时代中一个特殊群体的思考与梦想、奋斗与拼搏。

  通过梳理这些投资大佬有关高考的回忆,记者发现,他们在叙述中无一例外都展现出同一种情绪:兴奋。

  1977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系的“真格”天使投资基金创始人徐小平写道:听到恢复高考消息的那一瞬间,我知道时代在变,学习知识的门再一次向我们打开了,我不能放弃!当了几年“游吟歌手”,我也热爱生活,热爱音乐,于是我填报了音乐界的最高学府——中央音乐学院。十年“文革”积压了大量的人才,这所只招收两百多人的学校居然有几万人填报,但我还是义无反顾地报了,因为参加就有机会——哪怕不大,不参与就完全没可能。

  湖南大学77级外语系学士、IDG资本创始合伙人熊晓鸽写道:1977年,我还是湖南湘潭钢铁厂刚出徒的电钳工,整天在马达轰鸣钢花飞溅中无知无畏地虚掷着宝贵的青春年华。从工厂广播中得知恢复高考的消息时,我简直难以相信自己的耳朵,只是本能地觉得,机会来了,一定要试一试。

  40年后,再次回首当时兴奋之情,“那三届”的毕业生们更多了许多感触。在17日的研讨会上,与会的40多名学者、企业家、官员将全国高考的恢复视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声,他们感激时代的机遇,感叹改革开放为人们带来的更多机会和选择。

  北京大学20世纪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回顾到,值得我们骄傲的是,77、78、79级的学生大部分都在农村摸爬滚打过,所以整体上都有一种韧劲。希望大家记得那时候的韧劲,也把曾经有过的那种韧劲传递给后代。人生一辈子可能会碰到很多困难,闯过去,也许就是值得我们欣赏的柳暗花明。

  徐小平则讲述道,我这一生就是向往着知识,向往着开放的世界,希望能够给自己以及更多的人带来实现梦想的机会。我们的命运是被“那三届”改变的,而中国的未来也因为在座的以及更多的那三届人而改变,希望我们未来继续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继续推动中国的进步、繁荣,最终不负这个时代。

责任编辑:芮喆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