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肯尼亚的“告白”
“当绚烂多彩的世界呈现在眼前,每个人是否有勇气突破桎梏,走出现有的空间去拥抱未知?”正在南京艺术学院读研的晋璐告诉记者,这样的人生思考源于4年前在肯尼亚的支教经历。
2013年暑假,怀着对非洲文化的好奇,晋璐向国际义工组织递交了申请,踏上了去往肯尼亚的义工之旅。在那里,震撼她的,除了壮观的非洲大迁徙,还有从未感受过的艰难与贫困。
晋璐支教的学校Savoy bills位于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的Lucky summer小镇。全校有五个年级,每个年级设有一个班。她与两名分别来自澳门和美国的学生,配合完成三个班级的地理课教学。“几十个孩子挤在一间简陋阴暗的教室内,每个班轮流使用唯一一张世界地图。当我们讲解大陆大洋、季风洋流,用影像向他们展示外面的世界,孩子们非常欣喜。”
但很快,晋璐和同伴开始怀疑,如果这些孩子走不出这个地方,改变不了贫困的现实,那么让他们知道外面的世界,会不会反而是一种残忍?
志愿服务期间,晋璐曾在小镇里的一所残障中心尝试陪伴服务。“那里的孩子都患有不同程度的身体残疾,他们无法上学,甚至无法正常交流。但因为条件有限,他们只能在中心免费享受两年的生活资助,接下来的日子该怎么办?没人知道。”几天下来,压抑的情绪让晋璐一度想放弃。
晋璐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的Lucky summer小镇支教时的学生。本人供图
“你听过几十个非洲孩子用中文齐声说‘我爱你’吗?那感觉真的暖化了!”在地理教学时,晋璐和同伴会特地为孩子们介绍中国的历史文化,教他们说简单的中文。“因为没有中国地图,我的澳门同伴就在黑板上手绘了一幅地图为孩子们讲解。”
在全班同学为晋璐举办的欢送会上,孩子们演唱了晋璐曾教他们的那首《You Raise Me Up》。那天,一个高年级的孩子鼓起勇气向晋璐表白,告诉她,自己一定会考上肯尼亚大学,然后去中国。纵有感动与不舍,晋璐却说不出口,只有抑制不住的眼泪。
至今,肯尼亚之行仍然让晋璐久久难忘。每年生日,她都会接到越洋电话,收到来自肯尼亚的生日祝福。不久前,晋璐经由朋友得知,那天向他表白的男孩,如愿考上了肯尼亚大学。她很感谢这段经历,让她亲身体验了非洲的风土人情,收获了跨国友谊,更对人生有了新的思考。
跨越国度的丝路之谊
想起2016年参加首届上合组织青年交流营时,与一名巴基斯坦青年代表讨论筷子的使用心得,西安交通大学的李泽文觉得颇为有趣。
“Muhammad Umer是巴基斯坦一所大学的老师,他非常喜欢中国文化,谈及中巴友谊,他频频竖起大拇指。”与Muhammad Umer交谈时,李泽文了解到,Muhammad Umer在巴基斯坦时会给学生传播许多中国文化,从四大发明到朝代演变史,从奥运会、世博会,到当代中国取得的成就。“他们大学组了一个乐队,常来中国巡演,他们会用汉语来演唱巴基斯坦的民歌。”
第一次交谈过后,李泽文就收到了Muhammad Umer从巴基斯坦带来的瓷碗。他印象最深的,就是Muhammad Umer反复所说:“中国一直是巴基斯坦最好的朋友。”
西安交通大学学生李泽文与阿富汗喀布尔大学孔子学院的学生Shafiqa Haidary在长城的合影。本人供图
在这次交流营上,李泽文还结交了来自阿富汗喀布尔大学孔子学院的学生Shafiqa Haidary。在孔子学院,Shafiqa Haidary不仅掌握了流利的中文,更享受了学院提供的奖学金政策和交流机会。“提起阿富汗,人们总会想到纷争和危险,Shafiqa Haidary告诉我,其实阿富汗人民同样向往美好、充满希望。”在她看来,“一带一路”倡议为国家间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好地便利,有利于消除误解,加强沟通。
这几天,“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为李泽文与各国伙伴交流的话题之一。“‘一带一路’使区域内国家通过贸易路线受益,充分挖掘了其经济潜力,进而推动欧亚一体化进程。如果成功,这会使得地区一体化向前迈进一大步。”来自印度的Aishita Shukla认为,在亚洲地区,印度和中国可以利用人口资源和经济发展共同发挥重要作用。“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印度已经进着手国内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一带一路’将增强印度的出口路径。”
在Aishita Shukla看来,青年在国际交流中承担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鼓励共商、共建、共享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每个国家都应当克服在距离和认知上的阻隔。对于我们青年来说,跨越语言文化等障碍,在平等环境中增进了解,就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
欢迎拨打“青年之声”新闻热线010-57380782或发送新闻线索至邮箱qnzsbjz@163.com;关注“青年之声”微信公众号(ID:qnzs20150428)、“青年之声”官方微博@青年之声,可直接对话记者,曝料线索。
系列报道:
“一带一路上的青年之声”系列报道①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