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北京11月29日电(记者 杨月)11月29日发布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16)》显示,当前,我国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较为明显的断层问题,主要体现在新编剧作和青年编剧的断层、艺术水准和青年演员的断层、青年观众的断层三个方面。由于戏曲观众老龄化的日益严重和戏曲演出市场的不断萎缩,许多地方戏曲院团面临着生存发展困境,多数地方剧团原创剧本数量不超过10%,只能依靠传统经典剧支撑。
报告发布现场。中国青年网记者 杨月 摄
报告由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
断层的表现中,首当其冲的就是新编剧作和青年编剧的断层。课题组认为,当前全国戏曲院团原创能力不足,新编剧作数量不多,很多新编戏只是为了某次参评而作,并不适合长期演出。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董利森告诉中国青年网记者,当前该院剧团日常演出的剧目中,原创剧本数量不超过10%,主要还是依靠传统经典剧支撑。
事实上,这个问题在全国各剧种的院团中普遍存在。新编剧作数量短缺的背后,是青年编剧群体的断层。当前戏曲编剧队伍老龄化现象突出,中青年编剧数量严重不足。培养青年戏曲编剧需要较长的周期和较大的成本,很多剧团受制于编制紧张和生存压力,大多采用单次购买剧本的形式,也导致青年编剧缺少足够的成长机会。
断层的表现之二是艺术水准和青年演员的断层。调研发现,“由于缺乏商业演出机会,今天大多数戏曲演员的工资都较低,地方一些年轻演员演出一场戏,有时只能得到几十元报酬”。生活的窘迫使得戏曲表演人才大量流失,在原创能力不足且市场不景气的困境下,留下的演员大多只能靠几出骨子老戏“吃饭”。
表现之三则是青年观众的断层。课题组认为,近代以来戏曲以观演为中心,建设成熟稳固的观演关系是维系传统戏曲生命力的核心,而观众的观剧习惯则需要长期熏陶培养。近些年来,戏曲观众老龄化问题越来越突出,身为文化消费主力军的年轻人与传统戏曲心理距离较远。
“传统戏剧生存环境的保护必须重视起来。”文化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推荐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委员会委员刘文峰接受中国青年网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传统戏剧的生存非常艰难,因为传统艺术形式跟农耕社会的社会组织形式联系很大,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变化的当下,我们必须重新思考,如何寻找传统戏剧的新生。他表示,未来,可通过动漫等形式创新传统戏剧的表现手段,通过加强学校的师资力量,把传统戏剧文化普及给更多的年轻人,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欢迎拨打中国青年网新闻热线010-57380651或发送新闻线索至邮箱youthpress@126.com;关注“中国青年网”(ID:youthzqw)微信公众号,可直接对话记者,曝料线索。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