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八闽大地孕育华彩文脉 孜孜匠心续写历史传承

发稿时间:2017-09-20 09:08: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周学磊

  福建省文化厅副厅长陈吉在“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网络传播活动媒体座谈会上介绍了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及成果。中国青年网记者周学磊 摄

  中国青年网厦门9月20日电 (记者 周学磊) 9月19日,由中央网信办协同文化部联合主办,中国青年网、中国手艺网承办的“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网络传播活动福建行来到首站厦门。

  福建省文化厅副厅长陈吉在媒体座谈会上介绍了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及成果。当天,网络媒体人员探访了厦门非遗项目影雕和漆线雕并访谈传承人,了解其保护与传承现状。

  人杰地灵 八闽大地孕育华彩文脉

  福建省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大省之一。中原古代文化遗产随着移民传入福建后,与当地古闽越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带着浓郁海洋文化特点的闽文化,同时也保存了大量中原地区已经消失的传统文化。

  据陈吉介绍,福建省目前共有七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遗名录,其中包括南音、妈祖信俗、中国剪纸(漳浦、柘荣)、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闽南民居)共四个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入两个项目入选“急需保护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福建木偶戏传承人培养计划》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是我国迄今在国际非遗保护三个系列上获得大满贯的唯一省份。

  福建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30项,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09人,设立了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及国家级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同时,福建省政府公布了五批共490个省级非遗名录项目和三批共552位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设立了一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即湄洲妈祖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此外,全省文化部门登记在册的传承基地近120个,未登记在册(由相关企业单位内部组建)的传承、传习基地和展示点约200个;集中力量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料采集,以《福建文化记忆》数字文化项目为抓手,规划了36个主题资源数据库建设工作。目前采集工作已取得重要进展。

  陈吉介绍说,自2009年开始,福建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到2010年,全省文化系统共投入10122人,培训41427人,发动社会参与人员65939人,获取普查线索近20万条,组织县级以上专业人员对17个门类90303个项目进行了调查,形成了5742万字的原始调查记录、70000多幅照片、700多小时录音和854小时录像等原始资料。目前,全省乡镇以上单位已完成资料汇编工作,共结集1614册、音像资料1355盒,电子文档1123.4G。通过普查,初步摸清了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

  目前,已由省政府公布五批共490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包括130项国家级项目),九个设区市均已建立市级项目名录,大部分县市区也建立了县级名录。纳入市、县两级管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1300多项。

  在了解现状的基础上,福建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国务院《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和《福建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确立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工作原则,逐步建立健全保护机制和工作机制,努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责任编辑:邹畅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