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帮扶,绝不放弃每个有困难的人
2016年12月,@内蒙古团委 一条题为“我想活着,为母亲撑起这个家”的微博,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关注,微博下大家捐款的消息汇聚成了一道暖流,温暖着白血病患者红玉,而红玉正是诺勒嘎查少见的大学生。
2012年考上大学的红玉可以说是全村人的骄傲,然而不幸的是,2015年10月,年轻的她被确诊为急性白血病。祸不单行的是,红玉的父亲在2016年夏天因肝癌去世,失去顶梁柱的家为给她治病还借有外债几十万,已经是山穷水尽。
正在嘎查下沉的刘智博知道这个情况后,马上动员社会力量共同救助红玉,那段时间里,工作繁忙的他还经常不辞辛苦地奔走于民政、红十字会和各类公益基金以及媒体之间,为红玉寻求“生路”。在他的协调下,内蒙古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专门为红玉搭建捐助平台,团中央官方微博、内蒙古共青团网站、内蒙古电视台等媒体进行综合报道,各方力量一同为红玉努力着,最终募得资金超过6万元,全部用于了红玉的治疗,目前红玉的病情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
“他(刘智博)为我们村里引进许多项目,还给我们修路。我是白血病患者,他给了我们家很多帮助。”质朴的红玉话并不多,但是提起刘智博,她不停对记者重复着一句话:“他人很好,很善良,很亲和,村里人都喜欢他。”
共青团中央微博转发内蒙古团委发布的微博。网络截图
红玉病情稳定出院后,刘智博隔段时间就会到红玉家中探望,他告诉红玉:“我们要一起努力抵抗病魔。只要你需要,我随时准备着帮你。”
无畏困难,乡亲们就是我的兄弟姐妹
“你知道牛马身上的蚊子有多大吗?”刘智博半开玩笑地问记者。“到了夏天的晚上不敢睡觉,蚊子从门缝里飞进来叮的身上全是大红包。冬天冷的时候,气温零下三十多度,在宿舍里也得穿上羽绒服,晚上睡觉盖着两个棉被,可是脸漏在外面照样冻鼻子和耳朵。”即使是吃这样的苦,刘智博依然觉得一切都值得,他说:“我最大的成就感,就是能在基层做出成绩、让扶贫工作见实效。乡亲们脸上那种发自内心的笑容是我最大的骄傲。”
刘智博(右二)到贫困学生家中慰问。本人供图
基层工作困难大,扶贫工作困难更大。刘智博表示,资金、资源匮乏的问题,依靠自治区团委工作的重点倾斜,青联委员、青企协会员等各优势资源协调补充, 甚至是结合“两学一做”活动由团区委各党支部与诺勒嘎查贫困户进行结对帮扶都能得到有效解决。最让他头疼的其实是如何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俗话说‘烧火棍子一头热’,其实工作中也会遇到这种情况,有个别贫困户也会怀着等、靠、要的心态。我们真心真意帮他脱贫,却得不到理解和支持。帮他一时脱贫一时,不帮又返贫,这种情况让人又着急又心痛。”刘智博说。
为了帮助贫困户从心理上“脱贫”,刘智博常常与他们交流谈心,和他们一起干农活。刘智博说:“乡亲们大多不爱和陌生人交流谈心,但是当你真正俯下身子和他们一起解决困难,他知道你真心对他好,就能接受你。”
刘智博(右一)和村民在一起。本人供图
目前,团区委统一部署的“下沉”工作已经结束,但刘智博仍然留在了嘎查继续做扶贫工作。长期驻村难免孤独寂寞,刘智博觉得最愧对的就是家人。他的家在距离诺勒嘎喳1300多公里的呼和浩特,两地横跨内蒙古,往返需要40个小时。刘智博走的时候,儿子才14个月,现在偶尔回家,儿子总是用陌生的眼光看他,想要抱抱儿子,孩子却马上哭闹着跑开。
刘智博的爱人靳芳哽咽着告诉记者:“孩子还在咿呀学语的时候说,‘爸爸走了,爸爸去工作了。’虽然多少有些委屈,但他是团干部,舍小家顾大家,嫁给他时就做好了他要牵挂更多人的心理准备,我们全家人会一直全力支持他工作。”
“用诚心换取理解,用行动培养感情,乡亲们就是我的兄弟姐妹。”刘智博这样形容自己的“下沉”经历。在刘智博来到村里的一年多时间里,诺勒的贫困户由33户减少到了24户,他心底的成就感也随着这个数字的减少而不断增加。
“‘下沉’和驻村的这些工作,让我这名机关团干部真正了解到了基层工作特别是基层共青团工作的困难与不易,真正倾听到了青年朋友的诉求和期待,可以说受益匪浅。”刘智博表示,有了深入基层的经历,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会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以贴近青年实际、贴近青年需求为准绳,有的放矢地推进工作。
相关链接:
团干部“常态化下沉基层”系列报道之一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