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青春下乡二十载 学子喜迎十九大⑧:支教薪火永不熄

发稿时间:2017-08-22 07:10: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王龙龙 崔宁宁 陈妮帆 吴明青

  编者按:1997年,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等部门联合启动全国大中专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至2017年,“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已走过二十年历程。二十年来,一批又一批青年学子奔赴祖国各地,在城镇社区、田间地头、厂矿企业,开展政策宣讲、教育关爱、爱心医疗、科技支农等丰富的实践活动,用实际行动彰显责任与担当意识,用青春奉献助力中国发展。为此,中国青年网特别推出“青春下乡二十载 学子喜迎十九大”系列报道,展现青年学子在实践中成长成才、创新创造、建功立业的风采,向全社会、全世界讲述美丽的中国故事,喜迎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中国青年网北京8月22日电(记者 王龙龙 崔宁宁 实习记者 陈妮帆 吴明青)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的回信中勉励广大青年,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坚持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以青春梦想、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2014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回信中勉励广大青年,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总书记对支教团队的关爱和谆谆教诲令人振奋、倍感鼓舞。 

  在每年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数十万大学生满怀爱心,认真备课,奔赴祖国各地,开展支教活动。他们中有十年不熄的支教团队,有为爱感恩、从留守儿童转身为支教老师的大学生,有积极创新支教课程、支教方式的志愿者。他们扎根农村,服务基层,用青春之能量传承支教薪火,用青春之奋斗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 

      

    华南师范大学赴四川三台志愿服务团的志愿者在进行家访。团队供图 

  坚守十年不熄的支教之约 

  我并不指望通过一次支教给当地教育带来多大改变,身为一名教师,我能做的是播撒希望的种子,给那里的孩子带去更好的教学资源。今年7月,北京小学翡翠城分校的冯钰媛老师研行学堂团队湖南省湘西州夯来村进行支教 

  据悉,研行学堂团队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河北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7所高校的志愿者组成以绘本为载体,开展生命教育课程和绘本延伸课程,冯钰媛负责的是戏剧延伸课程。“看着孩子们从开始的羞涩,不敢张嘴说话,到后面慢慢放松,一个一个上台表演,他们的改变让我十分感动。” 

  冯钰媛在上初二时,她的班主任已经支教十年,这个故事开启了冯钰媛的支教梦”。考入大学后,冯钰媛便加入了学校的支教团,跟随团队前往偏远地区开展支教活动,“我会把支教做下去。” 

  今年暑假,华南师范大学赴四川三台志愿服务团的成员们也放弃了休息时间,在四川三台开展支教活动。2008年汶川地震该服务团便开始在灾区开展重建工作和支教活动,今年是第十个年头,服务总时长超过2000小时 

  “服务团成员通过专业知识素养,将所学知识设计成特色课程,寓教于乐,教学相长。”今年的团队负责人邱丽贞介绍这次的支教特色课程主要以兴趣培养为主,增加了“大艺术·小画家”文化长廊,展示学生绘画课、手工课的成果。 

  伊力亚尔·伊利哈尔去年的团队负责人,在今年支教开始之前,将自己所有的感悟收获都倾囊相授给邱丽贞。2008年的十年支教之约,就这样一代一代传承下来。三台县中新镇中新小学教学设施、安全教育体系等方面也在这十年里越来越完善。 

  “今年是服务团支教的第十年,更适逢党的十九大要召开。我想把今年的支教做得更好,以此献礼十九大。”对于刚刚开始参加支教的邱丽贞来说,支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麦浪社会实践团队的何时来教孩子们踢足球,成了名副其实的“孩子王”。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慈 供图 

  感恩薪火相传的爱心接力 

  “没有晨曦社,没有王震哥,我不会接触到一个全新的世界,我就不会走出大山。”2014年,来自贵州省惠水县打印乡的刘江林考上了湖州师范学院 

  2007年,刘江林在上五年级,贵州师范大学晨曦社来到刘江林的家乡开展支教活动,王震是当时晨曦社的社长。据悉,从2006年开始,这个支教团已经坚持支教11年,其中定点支教7年。 

  “我当时成绩很不好,非常自卑。”刘江林告诉记者,“王震哥教我们打篮球,组织了篮球和乒乓球的友谊赛,还挨家挨户对学生进行家访,送给我一套四大名著,鼓励我好好读书。”受到四大名著的影响,刘江林在报考大学时选择了历史专业。 

  为了感恩,刘江林决定再联系王震。“我想寻找就读过贵校的一位恩人。”刘江林私信了贵州师范大学的官方微博,几经辗转,终于联系上了王震。十年后再相见,王震感叹道:“我从未想到支教会结出如此甜蜜的硕果。”面对王震,刘江林“我已经拿到了教师资格证,将来我要回到家乡去,像您一样成为一名老师! 

  刘江林告诉记者:“一位支教老师扭转了我的人生轨迹,我也想去改变那些‘曾经的我’。” 

责任编辑:周学磊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