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从京剧娃娃看习近平根植民族自信文化基因代代传

发稿时间:2017-06-13 07:08: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李川

  来自灯市口小学灯市口校区的田子翀表演京剧《捉放曹—行路》选段。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川 摄 

  一种传承 根植文化自信基因代传不息 

  文以载道,文以化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 

  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时曾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 

  传承,同样代表着一种责任和使命。 

  京剧名家徐尚斌认为,“京剧里面包含众多历史故事、古典文化,蕴含着真善美,讲求忠孝节义,对于孩子的成长进步很有启迪。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传统文化进校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能丢,我自退休之后积极参与这项工作,受到中国戏曲学院的聘任,经常到北京一些校园开展京剧课程,传授京剧文化。” 

  “京剧脸谱绘制”非遗传承人盛华同样认为,京剧作为国粹,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在2010年被联合国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京剧宣扬真善美,反对假恶丑,对孩子们的人生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必须得到传承。” 

  在国家京剧院青年演员杨超看来,文化自信应该根植在每一位国人心中,“如今国家下大力度扶持京剧、普及京剧,对于每一位京剧演员、戏迷爱好者来说都是一件好事情,而且近年来的京剧进校园演出活动也得到积极反响。” 

  谈及灯市口小学的京剧展演,杨超觉得这种形式的传承非常难得。“很多孩子对于京剧并不了解,甚至拒之门外,所以能有小学为学生们开办京剧课程,普及京剧知识,并受到欢迎取得成效,已经非常不容易。”杨超认为,他了解到现在社会上所开创的“情景京剧”这一新形式,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吸引年轻人和孩子自动去了解京剧,不失为一种好的形式。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 

  对于优秀的文化基因,根植在孩子心中、代代相传更显得意义深远。 

  对此,灯市口小学校长滕亚杰认为,京剧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凝聚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其深厚的人文底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国人。 

  “学校积极打造京剧课程,让孩子们能够近距离地接触京剧,就是搭建平台,希望更多孩子走进京剧艺术的殿堂,成为传统文化的追随者和守望者,我也希望孩子们在体验京剧艺术的同时,能够重视京剧艺术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培养民族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成为一个会欣赏、有审美、底蕴丰富的文化传承者。”滕亚杰讲道。 

责任编辑:杨晓霖
返回首页>>Loading...
首页 |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尾页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