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灯市口小学礼士校区的张锦涵表演京剧《凤还巢》选段。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川 摄
中国青年网北京6月13日电(记者 李川)“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激活其内在的强大生命力,让中华文化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化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讲道。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作为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未曾中断而延传至今的伟大文明,中华文明绵亘悠远、历久弥新。肇源、孕育于此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以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和神韵屹立于世,亦增添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感。
6月6日,一场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京剧汇报展演在北京市灯市口小学举行,40多位来自灯市口小学京剧社团及京剧校本课程的京剧小演员纷纷登台亮相。一唱一念、一招一式,京剧娃娃们体会着首次登台的兴奋,亦在专注与自信中感受着京剧艺术的独特魅力,负载起优秀文化基因薪火相传的新使命。
来自灯市口小学北池子校区的吴清飏表演京剧《珠帘寨》选段。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川 摄
三级模式 助育京剧种子生根发芽
41位京剧小演员,11出经典京剧剧目的经典唱段,虽然唱功仍显稚嫩,行头并非那么合身,眼神中仍带一丝生怯,但对于这些来自小学二年级至六年级的孩子们而言,初秀舞台的经历依然收获鼓励与信心,以及对于京剧艺术魅力的切身体验和中华文化绚烂异彩的熏陶感染。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职责,应该用独到的思想启迪、润物无声的艺术熏陶启迪人的心灵,传递向善向上的价值观。”
对于此,灯市口小学京剧社团的发起人、体育教师董顺利感受深刻。从12岁开始痴迷京剧,20多年来,董顺利相继购买、阅读过200多本有关京剧的书籍,收藏、观看的京剧光盘更是不计其数。
“京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和精华,其中包含着许多历史故事、优秀道德品质和中华民族特有的宝贵精神,让孩子们从小接触了解京剧,会对他们的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对于自身艺术修养的提升也将有益。”董顺利讲道。
然而,每当回忆起2013年10月初办京剧社团的经历时,董顺利说社团起步还是存在一定难度。“因为孩子们平时接触少,加上京剧本身的学习难度和独特属性,当时报名京剧社团的学生并不多。”
京剧社团起步不易的现实令董顺利深深感受到京剧普及之路的艰辛,也更激发他坚持下去的勇气和恒心。“京剧知识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对于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有益,我只是希望把多年来积累的京剧知识传授给他们。”
与此同时,灯市口小学给予京剧社团全力支持,通过宣传,也逐步改变了学生们对京剧陌生远观的局面。“2014年,我们学校提出教师‘1+n’的培养模式,就是号召老师在教好本职课程的同时,再教授一门自己擅长的、对学生有益的课程,这正好给我提供了推广京剧学习的机会。” 董顺利讲道。
乘借着灯市口小学开设校本课程的东风,董顺利在继续京剧社团的同时开办京剧校本课程,扩大招收学生,共吸引了20余名学生凭兴趣参与。而到了2015年,董顺利在学校的支持下,再次扩大受众面,在整个四年级开设京剧综合实践课,并固定延续下来。
如今,经过4年的实践摸索,灯市口小学已经形成了京剧社团、京剧校本课程、京剧综合实践课三级培养模式,并已扩展到该校所属灯市口、礼士、北池子等校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到京剧学习的队伍中。
在董顺利看来,三级培养模式类似一个金字塔形结构,“三套培养模式是并列独立的,各不影响,综合实践课以四年级学生为主,人数最多,校本课程每年最多20人,自愿报名,京剧社团人数最少,基本保持在十几人,前两类课程上的学生可凭兴趣转至社团,继续深化学习。”
如今,在董顺利的坚持和努力下,灯市口小学喜欢京剧的学生越来越多,这些小京剧迷汲取着丰富的京剧知识,体验着京剧艺术的魅力,热爱传统文化的种子也逐渐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