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从京剧娃娃看习近平根植民族自信文化基因代代传

发稿时间:2017-06-13 07:08: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李川

  来自灯市口小学灯市口校区的李旭阳表演京剧《捉放曹—公堂》选段。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川 摄 

  两点展望 共培“传承”与“发展”枝繁叶茂 

  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中曾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传承与发展一直是中华儿女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大主题。 

  而对于灯市口小学这些初次登台表演京剧《珠帘寨》《文昭关》《三家店》《红灯记》《捉放曹》等经典剧目唱段的孩子们而言,虽然这仅仅代表着一种开始,但传承与发展的使命已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展演中表演《捉放曹—行路》选段的六年级学生田子翀从三年级开始加入到京剧社团开始接触京剧,三年下来,已会唱《珠帘寨》《三家店》《沙桥饯别》《文昭关》等14出京剧选段。 

  专学唱功老生的田子翀说,他选学京剧是一个巧合,但正是源于这个巧合,令他狂热地喜欢上了京剧,无论是走路、闲玩,甚至是洗澡,嘴里哼唱的都是京剧。 

  同样对京剧一见痴迷的还有三年级学生吴清飏,展演中一出《珠帘寨》选段表演得有模有样,而对于9岁的吴清飏而言,她学习京剧表演不过才两个月的时间。 

  “京剧是一种艺术,我在校本课程报的是非遗脸谱,通过脸谱了解到一些京剧知识,就逐渐喜欢上京剧了,然后报名了京剧社团。”吴清飏说,她坚持选学唱功老生,是觉得旦角假声不好掌握,老生是用真声唱,唱腔更好听。 

  对于董顺利而言,传承和发展就相当于维持传统文化生机盎然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而因为并非专业院团出身,且偏重了解行当老生,董顺利在课堂上更多以京剧知识讲解为主,辅助教授老生唱段。 

  “其实纯粹的京剧知识就已经内涵相当丰富,比如说行当、行头、脸谱、剧目等,涵盖广阔,我平常侧重讲一些剧目背后的历史故事,包括人物性格、行头扮相、唱段板式等,先讲戏,再教唱段。”董顺利讲道。 

  而为了让学生得到专业学习和熏陶,对京剧有更深刻的了解,每逢周末,董顺利都带一两名学生专程到长安大戏院去看戏听戏,几年下来,已累计达六七十场之多。 

  针对不同的培养模式,董顺利对于讲戏、教戏、看戏的分配比例也不尽相同。“社团注重表演,教戏和讲戏为三比一,校本课程讲教一比一,而综合实践课由于学生多,基本以讲授京剧知识为主。”董顺利认为,有的放矢进行施教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在展演中独唱《捉放曹—公堂》选段的四年级学生李旭阳告诉记者,平时他跟着老师学唱段,平均三四节课就能学一段,偶尔跟董顺利老师去长安大戏院看戏,更能体会到唱段的调和腔,提升表演水平。 

责任编辑:杨晓霖
返回首页>>Loading...
首页 |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尾页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