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运过程中的保驾护航。于磊供图
天舟一号正式发射前,需要在文昌发射场进行数据量比对工作,既要将发射场的测试数据与北京同期类型数据进行比对,还要将所有产品的数据与历史产品数据进行联合比对。一万多个测试数据,一万多条数据曲线,整个团队连续奋战了好几个白天黑夜。天舟一号发射那一刻,每个人心中都充满底气,这种底气来自于平日的每一份精益求精,来自于整个团队的齐心协力。
由于天舟一号采用了新的供电体制,供电系统方案和设备供电接口都是全新的状态。几百台设备,如何去判断加电状态?“为了在首次加电前彻底放心,团员先锋队的王宏佳带领大家编制了一本一百多页的测试细则,把整船一万多个接点的测试评价方法全部涵盖在内,一干就是几个通宵。”这样的加电测试,陆续又做了多次。于磊自豪地说:“从最初开始,整船加电就很让人放心!”
团队副主任设计师李光日,负责整船飞行程序的研制,上万行飞行程序控制着飞船在轨的任何一次动作;总体电路负责人王林涛和李慧军负责整船电缆网的研制,成千上万个电缆接点更是飞船的每一根神经……“我们的工作需要很细致,容不得半点差错,加班是家常便饭。”自2015年11月初到2017年4月,整船加电超过1900小时,平均每天10个多小时背后,是长期连续无休、每天超过12小时的工作,而这只是电总体工作的一部分。于磊说,只要货船连着一点电,他的团队就一定在。
仰望星空必先脚踏实地
2015年底,于磊的龙凤胎儿女诞生。陪伴了妻子两天,于磊就匆匆回到岗位。“我们结婚时正值天舟一号方案阶段,我请了几天假办婚礼,到现在还欠我妻子一个蜜月。”说起家人,于磊满心遗憾。他告诉记者,平时很少与妻子一块儿吃饭。“我们的工作是涉密的,我只能告诉她我在加班,不能告诉她我在干啥。”
上有老下有小,这是天舟一号研制团队的年轻人们面临的共同难题。团队中负责软件和系统电磁兼容设计的王静华和孙犇,一方面是孩子刚出生,嗷嗷待哺,一方面面临型号转阶段,正是最忙的时候,为了工作放弃了很多休息时间。“大家平时工作忙,走的都很晚,碰到试验任务和紧急情况,甚至通宵工作,这是我们的工作常态。”在于磊的印象中,自己几乎没有休过完整的假期。“我们团队成员牺牲假期的太多了,习以为常,大家心里只有一个目标,就是保证型号成功。”
天舟一号发射成功后,电测现场工作人员合影。于磊供图
遨游太空,探索外星生物,回想起自己儿时对太空的憧憬,踏入工作岗位后,于磊更加明白,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万丈高楼平地起,空间站、火星探测,每一次技术的发展都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
对于于磊而言,这种脚踏实地的充实感正是从事航天事业的魅力所在。“航天事业就是一个平台,它对于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专业技术和管理能力都是很难得的锻炼,更重要的是,它能让人秉承平常心,将严格和细致融入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
于磊始终觉得,作为一个年轻的航天工作者,自己赶上了好的机遇。“工作十年来,我亲眼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切切实实地发展,以前不敢想的创新技术、创新指标,现在一个一个的攻克和实现了。”国家对航天事业的重视,为年轻人们提供了一个尽情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新技术的运用加上国家政策的支持,我国的航天事业必将产生更多的创新火花,发展空间大有可为。”
欢迎拨打“青年之声”新闻热线010-57380782或发送新闻线索至邮箱qnzsbjz@163.com;关注“青年之声”微信公众号(ID:qnzs20150428)、“青年之声”官方微博@青年之声,可直接对话记者,曝料线索。
系列报道:
【砥砺奋进的五年】系列报道①
【砥砺奋进的五年】系列报道②
【砥砺奋进的五年】系列报道③
【砥砺奋进的五年】系列报道④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