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寻梦天舟 探索太空”“青年之声”微心愿圆梦行动的各民族青少年们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内合影。 中国青年网记者 朱梦琪摄
中国青年网北京4月28日电(记者 刘洪侠)“太震撼了!”4月20日晚,当史上最霸气“快递小哥”天舟一号发射点火腾空而起时,在发射现场有一批特殊的客人激动不已地喊道,他们是来参加“青年之声”微心愿圆梦行动的各民族青少年们。多年后,来自云南贫困山区的佤族姑娘田忠英一定还会记得这一天的奇妙之旅,以及自己跟“微心愿”资助人韩叔叔对话后写下的心声:“我一定会好好学习,长大以后成为像叔叔(那样做)对祖国有贡献的人。”
一次活动播撒一片希望,700多个日夜坚守成就一项伟大事业。两年前的4月28日,“青年之声”互动社交平台正式上线,肩负着共青团+互联网的重要使命从此扬帆起航。回望成长路,一路奋进、一路前行,“青年之声”用实际行动给小伙伴们送去了希望。“青年的需求,我们的追求”已深植于每一位团干部的血脉之中,这是“青年之声”的理念责任,更是共青团的使命践行。
党有号召、团有行动 共青团+互联网“键对键”
“青年在哪里,团组织就建在哪里;青年有什么需求,团组织就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共青团工作的殷切期盼。
“打造网上网下相互促进、有机融合的群团工作新格局。”这是《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对新时期群团工作的明确要求。
青年在哪里?青年想什么?青年有什么困难?团组织能帮他们做些什么……这些紧迫问题必须回答。“眼下团组织和团干部的最大问题是离青年太远,不深入青年,不了解青年,不会和青年聊天,不能解决青年的困惑。”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秦宜智直面问题,一针见血。
两年来,“青年之声”平台页面历经50余次升级淬炼,越来越贴近青年上网习惯,图为团中央“青年之声”首页。网页截图
“无人不网、无处不网、无时不网”是当代青年最鲜明的特征,当科层制的组织形态不断拉大青年与团组织的距离,当新一代青年不断突破“单位制”在互联网实现“自我组织化”,一个打破层级、地域、组织限制,直接联系、直接服务、直接引领青年的“青年之声”平台应运而生。运用互联网技术和思维,构建团青关系新格局,实现共青团和青年交流键对键,两年时间里,“青年之声”前行的步伐一刻未曾停歇。
做好共青团工作,必须找得到青年身影。在线上,“青年之声”5800多个终端依次建成,平台累计访问人次超过百亿,提问2000多万条,回复千万余条。普通青年一键直通团中央,对话无障碍、沟通无距离。
做好共青团工作,必须抓得住青年需求。在线下,团中央本级20个服务体系相谐相生,全国1.3万个服务联盟遥相呼应,200多万名专家群贤毕至,22万余场主题活动异彩纷呈,覆盖青年7000多万人次。
作为改革的排头兵、试验田,两年来,“青年之声”融植于根,实现了与共青团工作的全面对接,大大提高了工作运转效率;融通于行,“青年之声”与“青年之家”资源共享,联动呼应,形成了共青团O2O新模式;融汇于力,服务联盟将“分筹”的共青团资源动员方式变为互联网环境下的协同“众筹”;融情于众,“青年之声”架起了互动桥梁,团干部和专家在这里对话青年、读懂青年。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