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利欣在调试设备。中国青年网记者 王龙龙 摄
有“小目标” 也有“大国工匠”梦
焊工属于高危行业,对于这群90后新焊工而言,各种烧伤不断。他们向记者展示了自己的伤疤,黄豆般大小的烧痕遍布在手背上、胳膊上。来自上海代表队的叶宇出生于1995年,2015年从学校毕业后就进入了上海船厂船舶有限公司从事焊工工作,“小伤不断,有一次火花打到眼睛上了,差点烧伤眼角膜。”叶宇笑着说,做这个行业需要有心理准备,就是要注意安全。
“有时候钢板温度是70多度,工作环境还是密封的,一年到头都要穿着长袖衣服,这也是为了安全考虑。”同样来自上海代表队的李硕是河北保定人,1992年出生的他在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已经工作5年了。面对艰苦的工作环境,他依然爱着这个行业,坚持着自己的梦想。如今,他已在上海买了房,虽然每个月还房贷让他感觉压力较大,但爱笑的他对生活充满着希望。
90后的他们面对艰苦的工作环境,不仅没有放弃,还有自己的“小目标”。来自湖南代表队的李吨出生于1992年,自2012年在湖南湘钢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工作以来,“收入在当地算中等水平吧,在湘潭也买房了。”然而,他现在最关注的是母亲的病情,“接下来的目标就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母亲治病,让母亲好起来。”
“希望能够在比赛中拿到好成绩,利于未来晋升”,“希望能够提升薪资待遇”,“希望能够在这座城市落地生根”……90后的他们有“小目标”的同时,对于“大国工匠”、“工匠精神”,也有自己的看法。
在薛利欣眼中,要成为“大国工匠”,他期待单位能够加大对工人的技术、素质等方面培训和提升,“目前焊工有高级技师,未来是不是可以设置工程师?我们需要把实践和理论结合起来,才会逐渐培养成‘大国工匠’。”
“平时在新闻里看到过‘大国工匠’,虽然焊工很苦,但是我没有想过要放弃。这个行业发展空间很大,虽然现在能力还存在不足,但是会不断学习提升,朝着总理提出的‘大国工匠’方向努力。”在金黄的灯光下,黄溶的笑容显得更加灿烂,就像一个邻家大男孩。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