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川藏20年通麦天险变通途 武警交通部战士接力守桥十余载

发稿时间:2016-10-13 07:50: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开可 张炎良

战士在通麦大桥巡逻。中国青年网记者 张炎良摄

  战士在通麦大桥巡逻。中国青年网记者 张炎良摄

  16年守路人心愿:路平桥通
  算上今年通车的通麦特大桥,易贡藏布江上的桥已经更换了三代。三座桥,九中队的官兵们16年接力,见证着通麦桥的变化,也见证着川藏公路的发展。斗转星移,值守官兵的哨位不变,肩膀变得越来越稚嫩。无数老兵离开通麦,又有无数的新兵顶替他们的岗位。
  王发明已经扎根通麦16年。2000年12月入伍至今,他见到了第一座简陋小桥的使用,第二座通麦大桥“服役”的16年,以及第三座通麦特大桥的建成通车。
  “16年前当新兵的时候,我就在这里守通麦大桥,当排长、连长的时候还是在这里守桥。”王发明对记者说。通麦特大桥投入使用以后,守桥的战士们也结束了他们的“守桥“任务。因为这座特大桥不再需要官兵们检查来往车辆的重量,只需要战士们做好维护保养工作。
  “2000年从当新兵开始就在这里,见证了它十六年的风风雨雨,很有感情。”王发明介绍说,守桥的官兵们年龄最小的是20岁。老兵走了以后新兵就接着站岗,一茬茬地值守。
  王发明当年在这边值守时,见到最多的事情就是翻下山沟或者河里的汽车。出现这样的事故,他们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救人。坡大沟深,救起来非常不容易。人救出来以后,道路崎岖,非常难走,送往医院的过程中,人往往由于救治不及时去世。“这是非常伤心的事情。人好不容易救出来,还没有送到医院就去世了。现在路修好了,我们特别满足,这是我们的心愿,是全体官兵16年的心愿。”
  2015年大桥修好,配套公路也修好了。“通麦不再危险,大型货运车辆也可以从这边通过,大大促进了林芝和西藏地区的旅游业。我们也特别高兴能为藏区的繁荣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王发明说。
  毕长春2009年12月来到通麦天险。他告诉记者,自己见过的最多的事情就是救人。那时候桥两头的路还是泥路,因为通麦大桥的通行能力有限,而且是单边通行,道路经常出现拥堵,有时候甚至会拥挤上千辆车。“这边尤其是夏天的时候,特别容易堵车,一堵就是一两个小时甚至一天。一千或者两千的车堵在一起。(战士)要对它们进行疏通工作,疏导十几个小时都是可能的。”毕长春说。
  在这座全长258米的通麦大桥上,带领战士检测安全隐患,是毕长春每日的必修课。大桥的吊杆、锚索、销子、面板等等,每一趟出巡,每一个细微之处,必须全部逐个检查,不能心存任何侥幸。
  高原的冬天,风大得将人的脸刮得生疼,战士们脸上的裂口一个比一个深;在秋天强紫外线的照射下,战士们的脸又变成半红半黑的“高原脸”;夏天,蚊虫肆虐,江上上又大又毒的飞虫将官兵们咬的浑身是包、奇痒难忍;春天,沙尘漫天,能见度不足5米。一年四季,任何天气都阻挡不了战士们在258米桥上走出的每一个脚印。
  正如王发明所说,16年来无数官兵默默坚守,他们的心愿就是路平桥通,藏区繁荣。
  欢迎拨打中国青年网新闻热线010-57380651或发送新闻线索至邮箱youthpress@126.com;关注“细腰蜂”(ID:beeyouth)微信公众号,可直接对话记者,曝料线索;关注“学习者”(ID:youth_xuexi)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学习动向。

责任编辑:董容语
首页 |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尾页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