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贡藏布江上的三座桥。中国青年网记者 张炎良摄。
中国青年网林芝10月13日电(记者 开可 张炎良)在雅鲁藏布江的支流易贡藏布江上,横跨着三座桥。一座桥的桥栏上挂满了藏族经幡,一座是钢筋桥,还有一座是雄伟壮观的新桥。这三座桥都可以称为“通麦大桥”。三座桥见证了川藏线20年的变化,也承载着驻守这里的官兵们16年的心愿。
通麦已通,从此再无天险
通麦大桥所在地区被称为“通麦天险”,属于林芝地区,处于波密县到林芝县之间的G318上。该段是川藏公路最危险的一段,号称“世界第二大泥石流群”,因此,通麦一线也有“死亡路段”之称。
挂有经幡的桥现在已经不通行,成为行走川藏线人们合影留念的景点之一。之所以称这座简陋的小桥为“通麦大桥”是因为它对修建通麦大桥功不可没。
2000年,拉雍措山发生超大规模的山体滑坡,3亿多立方米的土石倾泻而下,易贡藏布江被拦腰截断,形成堰塞湖。蓄水量超过四十亿立方米的堰塞湖终因水压过大发生溃坝,奔涌的洪水荡平了沿江全路段的一切人工设施,川藏公路通麦至排龙段全部被毁。
易贡藏布江上原有一座水泥桥,也被洪水冲垮。为了修建新的通麦大桥,官兵们用时2个月修建起这座简陋的桥,方便运送修桥物资。通麦大桥建好以后,这座桥没有拆除而是被保留下来。
通麦大桥是川藏公路318国道的咽喉工程,至今已经服役了16年。武警交通二支队九中队已经值守这座大桥16年。通麦大桥的桥头上依然可以看到蓝色的简易房,那就是九中队执勤班战士的临时驻守点。三位战士一组,每两个小时换一班岗,全天下来至少12次换岗。
由于条件限制,通麦大桥的承受能力只有20吨,而且是单行线路。执勤战士们的主要任务就是保障麦通大桥的安全,对来往车辆进行疏导,同时还要对大货车的载重量进行盘查,以防超出大桥的承重量发生危险。
在通往通麦大桥的路上,要经过102滑坡群。每到雨季,塌方、泥石流经常发生,被称为“世界公路地质灾害的百科全书”。据不完全统计,102滑坡群每年发生8万5千立方米的泥石流有12次。
从1996年开始,九中队开始负责102滑坡群路段的保通、维护工作。据介绍,中队每年出动的兵力在1800余人次,机械360台次。以往该路段每年断通在100天以上。从1996年到2001年,在九中队官兵的努力下,断通时间缩减到50天。2002年、2003年又对该路段进行了整改。从2002年开始至今,102滑坡群断通的时间全年不超过200个小时。
2015年12月,通麦特大桥竣工,2016年正式开始通车。这座单塔单跨钢桁悬梁索桥的承重量可达400吨。通麦特大桥投入使用以后,通麦大桥的运输压力就减少很多,桥头两端的执勤点也基本不用。
桥修好了,配套的路面建设也已完成。这条武警交通部队官兵在平均高出江面100米的绝壁上开凿出的长约十四公里的便道,已经成为藏东南地区巩固国防的“咽喉”要道和经济发展的命脉。
桥修好了,路通了,往年战士们执勤时经常遇到的翻车事件减少了很多。据武警交通部二支队三大队队长王发明介绍,随着通麦天险地段的“五隧两桥”的建成使用,每年的车祸等事故发生率减少了80%。到林芝地区的自驾游客比往年增加了很多,大型运输车辆也可以顺利通过。天险变通途。从此,川藏线上的通麦天险将不存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