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男要当兵,报国最光荣”
“小时候,母亲对我们念叨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好男要当兵,报国最光荣。’”曾任烟庄村党支部书记30多年的郑卜奎,谈起不久前去世的母亲伊淑英,悲切中饱含敬佩。
伊淑英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她既是烟庄村抗战时期入党的第一个女党员,也是送夫参战支前的积极分子。
在郑卜奎的记忆里,老母亲经常这样教育后辈:打鬼子、打国民党那时候,粮食少,花生壳、玉米芯都磨成面面摊煎饼,摊出来的煎饼一碰就碎,小伙子们就揣着一袋碎末末煎饼上前线,还不一定能活着回来……国家如果没有强大的军队,咱老百姓哪能过上安生的日子?他告诉记者,别看老人识字不多,但那段血与火岁月锤炼出的眼界和心胸,是成长在和平环境的人们难以比拟的。
张玉梅送孙子参军的照片,现藏于“沂蒙六姐妹”纪念馆。资料图
或许是母亲的教育激励,或许是六姐妹英雄事迹的熏陶,1968年2月,伊淑英的大儿子郑卜全率先应征入伍;1972年10月,她又把刚满19岁的郑卜奎欢天喜地地送到了北京卫戍区。紧接着,张玉梅送四儿伊廷良应征入伍,杨桂英首开送外孙入伍先河,冀贞兰把大学毕业的外孙送到部队,伊廷珍一次送两个孙子到人武部体检……在沂蒙六姐妹纪念馆,那张摄于1996年的“张玉梅送孙子参军”的照片依然亮丽。
郑卜奎回忆,让母亲最为骄傲的,不是她又获得了什么荣誉,也不是她早年拥军支前的事迹又得到宣扬,而是她的孙子郑庆华(郑卜奎的儿子)参军后入了党。“那段时间,母亲的脸笑成了一朵花。在她老人家心里,恨不得家中所有子女后代都当兵、都入党!”
“任凭祖国选,绝不走后门”
有一段插曲特别有意思。
伊廷珍的两个儿子特别想当兵,尤其是大儿子徐美福到了着魔的地步。当征兵名额下来后,体检合格的徐美福落选了。武装部给出的答复是:征兵名额有限,必须优中选优。
徐美福先是与征兵干部软缠硬磨好几天,眼看好话说尽没有用,灵机一动想到了母亲:“娘,那么多报纸电台宣传过你,好多大干部也接见过你,你就帮儿找找人当兵吧?”没想到,母亲踌躇再三拒绝了他:“孩子,你想当兵娘理解,可部队征兵是优中选优,娘是拥军支前模范,你不如人家,让娘咋张开口啊?”
沂蒙六姐妹和她们从前的村庄。(左起:杨桂英、孙玉梅、尹淑英、冀贞兰、伊廷珍,公方莲已逝)资料图
眼看当兵之事要泡汤,倔犟的徐美福一连几天不吃饭。母亲伊廷珍有点慌神,找到好姐妹伊淑英商量对策。同是支前好姐妹,又看着孩子们共同长大,伊淑英深知徐美福的心结在哪里,便大包大揽地把开导徐美福的担子接过来。
原来,徐美福和伊淑英的女儿郑卜花两小无猜,青梅竹马,两人早就商定,徐美福当兵之日,就是两人订婚之时。
伊淑英把两个年轻人叫到一起,亲切地开导说:“当年抗战打鬼子,那是国家有难,当兵没门槛。可现在咱们国家要建设现代化军队,自然要优中选优,咱只能尽着国家挑,不能走歪门邪道。只要你们积极要求上进,就是我们老姐妹的好孩子!”
两年后,徐美福和郑卜花喜结良缘,伊廷珍和伊淑英也从好姐妹变成了亲家。
从此,“任凭祖国选,绝不走后门”不仅成为“沂蒙六姐妹”恪守的信条,而且成了蒙阴县征兵工作的宣传口号。公方莲有四儿一女,冀贞兰有两儿一女,杨桂英有三儿三女,张玉梅有五个儿子,伊廷珍两儿两女,伊淑英四儿一女,除了条件合格的,没有一人利用自身影响走后门当兵。据县人武部政委郭选介绍,六姐妹的表率作用和模范行动,有力地推动了全县征兵工作的开展和征兵质量的提升,蒙阴县人武部曾被国防部表彰为“全国征兵工作先进单位”。
“永听党的话,世代跟党走”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期间,参观了沂蒙精神展。他深情地说:“在沂蒙这片红色土地上,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儿女,沂蒙六姐妹、沂蒙母亲、沂蒙红嫂的事迹十分感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
走进蒙阴县野店镇烟庄村,处处可见“沂蒙六姐妹”的印迹。“沂蒙六姐妹”饭庄,“沂蒙六姐妹”煎饼,“沂蒙六姐妹”采摘园,“沂蒙六姐妹”红军小学,“沂蒙六姐妹”纪念馆……“精神的传承犹如海上的冰山,十分之一在水上,十分之九在水下。”现任村支书王西军指着漫山遍野硕果累累的果树和新建的6栋楼房告诉记者,“烟庄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凝结着六姐妹和她们后人的突出贡献。”
革命战争年代,“沂蒙六姐妹”省吃俭用,舍己为国,不怕苦累,倾情拥军。解放后,她们关注最多的,是让年轻人记住那些过去的事,牢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永听党的话,永远跟党走。
1981年,郑卜奎当兵8年复员任村主任,后又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上任之初,伊淑英老人在给儿子讲传统的同时,还斩钉截铁地对他说:“怕死不能革命,革命就不能怕死,更不能怕吃亏!你要时时听党的话,想着有无数双眼睛看着你!”在母亲的鞭策教导下,郑卜奎发扬部队练就的优良作风,与支部“一班人”带领群众战天斗地,开荒造田,把昔日的羊肠小道变成了宽阔的柏油路,杂草丛生的荒山坡变成了花果山,低矮的破草屋变成了窗明几净的新楼房……在他任支部书记的30多年中,烟庄村人均收入翻了十几番,20多名优秀青年参军入伍,大多数光荣入党。
公方莲的儿子伊西顺既是村委委员,又是民兵连长。他在带领群众发家致富的同时,积极组织民兵拥军优属,帮危扶困,成为新时期的拥军模范;杨桂英的孙子公茂锋、张玉梅的孙子伊西雁,在部队先后被评为优秀士兵、好班长、优秀党员,退伍后他们主动放弃组织照顾,双双选择自主创业;冀贞兰的外孙刘伟退伍不褪色,成为新泰龙亭的致富带头人;还有更多的“沂蒙六姐妹”的孙辈正关注着军队的变革,期待有一天成为绿色方阵中的一员。
伊淑英老人去世前91岁,她的一个重孙已读初中。临终前,老人拉着亲人们的手叮嘱:“俺的重孙子读初中了,你们要教育他好好听话,长大了一定也要入党。要让子子孙孙都听党的话,跟着党走。”
受“沂蒙六姐妹”精神激励、从二炮某部普通战士成长为国防大学博士研究生的彭悦,是18年前六姐妹认的“兵孙女”。她深情地说:“六位奶奶虽然远去了,但她们的精神将成为烛照我们成长的火炬,成为沂蒙大地上永远的丰碑!”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