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爱党拥军薪火相传:沂蒙六姐妹后人13人入党入伍

发稿时间:2016-07-01 13:41: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姚小康 傅家

沂蒙六姐妹纪念馆。中国青年网 姚小康摄

  中国青年网济南7月1日电(姚小康 傅家德)6月下旬,随着最后一位“沂蒙六姐妹”——伊淑英与世长辞,一组鲜为人知的数据浮出水面:拥有“全国十大爱国拥军新闻人物”和“十佳兵妈妈”荣誉称号的“沂蒙六姐妹”,有13位后人光荣入党,其中7位应征入伍、建功军营。

  这其中有着怎样的曲折故事?又有怎样的家国情怀?中国青年网记者走进蒙阴县野店镇烟庄村这片热土,实地探访背后的动人故事。

  走进纪念馆 聆听英雄史

  走进蒙阴县野店镇烟庄村,最引人瞩目的就是“沂蒙六姐妹纪念馆”,这里是“沂蒙精神”的重要展示地。当年那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也正在向现代化农村迈进。一座座漂亮的四合院整齐有序,干净整洁的柏油路旁绿意盎然,村民的脸上洋溢着和善的笑容……

  “沂蒙六姐妹”是解放战争时期沂蒙老区涌现出的一个女英雄群体,她们全都居住在蒙阴县野店镇烟庄村,分别是:张玉梅、伊廷珍、杨桂英、伊淑英、冀贞兰、公方莲。

  “沂蒙六姐妹纪念馆”里六姐妹的雕像。中国青年网 姚小康摄

  1947年,莱芜战役、淮海战役、孟良崮战役相继展开,村干部、民兵全部上了前线,六姐妹主动挑起了组织群众拥军支前的重担。她们发动全村男女老幼,为部队筹粮草、运弹药、摊煎饼、做军鞋、护理伤病员、给部队当向导。据不完全统计,仅孟良崮战役期间,她们带领全村为部队烙煎饼15万斤,筹集军马草料3万斤,洗军衣8500多件,做军鞋500多双,为革命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

  陈毅元帅曾动情地说:“我进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值得纪念的是,“沂蒙六姐妹”的称谓,就是陈毅元帅当年亲自命名的。

  穿过硝烟,走过花丛,和平时期的六姐妹一直没有停止拥军的脚步,她们南下北上,看望英模连队,慰问抢险救灾战士,给家乡从军子弟送鞋垫,用实际行动演绎了沂蒙儿女对人民军队的鱼水深情。

  1998年长江流域的特大洪灾和2008年汶川地震,老人们在生活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捐款捐物。特别是汶川大地震后,她们从电视上看到子弟兵在一线不怕流血牺牲,冒着生命危险参加抗震救灾,心疼得直掉眼泪,就发动儿媳、孙女和全村妇女经过十几个昼夜加工,赶制了500双“千层底”寄给了抗震救灾一线的子弟兵。

  2007年,建军80周年之际,六姐妹相继被评为“全国十大爱国拥军新闻人物(群体)”和“十佳兵妈妈”。2009年,一部以她们事迹为脚本的电影《沂蒙六姐妹》作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献礼片,在全国公映,再一次感动了全国观众。

  曾经有太多的镜头聚集于她们,曾经有太多的目光关注着她们,如今,六姐妹相继远去了,她们的后人怎样了?

责任编辑:邹畅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