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黔东南民族民间艺术保护社志愿者源婧创办了贵州手工艺设计师品牌,图为源婧在自己的工作室中接受记者采访。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川 摄
传承民族文化 你我都有责任
“作为学生虽说帮不上大忙,平时出把子力气还是可以的。我不想虚伪地告诉大家说这件事有多高尚,反而我会觉得自己将会对我们本民族的文化又多承担了一份责任。” 北京服装学院时尚文化与传媒专业的黄帅是民艺社的一名志愿者,加入民艺社有一年多,在志愿工作中深深体会到作为一名大学生的社会责任。
作为传媒专业学生的黄帅,一直想通过自己的专业为侗歌的保护做些贡献。“我想从大学生的角度入手,通过毕业设计让更多人去关注那些我们渐渐忽视的文化,让更多的新生力量加入到保护的队伍进来。”今年3月,黄帅在侗寨拍摄的毕业作品在校内进行了一周的展出,随后在老师的帮助下,展览还走进了三里屯红馆。“展览中,很多人愿意在我的作品前驻足,每当这个时候,我就知道我们的民族文化不会消逝,还有希望。”
“作为大学生应该多花时间了解我们的民族文化,发挥各自专业的优势,传播运用我们的民族精华,趁着年轻还有这份精力和激情尽情施展。”黄帅觉得,民族文化艺术保护是一条很长的路,非常需要大学生作为年轻的后盾力量加入,只有这样非遗传承才能更有活力和生命力,“愿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能让整个民族充满信仰和希望。”
90后服装设计师源婧,目前创办了贵州手工艺设计师品牌。跟黄帅一样,也是民艺社的一名志愿者。相比于黄帅,作为一名贵州人,她对侗寨非遗保护工作更带着一份对故土的感情。
源婧在北京宝钞胡同有一间自己的工作室,主要从事贵州非遗产品的再设计工作,用传统的手工做一些新的东西。源婧告诉记者,她从事这项工作,包括参与民艺社的志愿工作,一方面是为了唤起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当地人能够让非遗文化真正成为自己的人生财富。所以她投入到了鼓励当地的手工制作再发展,鼓励当地的孩子们学侗歌的事业中,希望当地人用这种方式创造自己更美好的生活。“小孩儿可能不明白为什么要学这些东西,但这些是属于他们自己的文化,我觉得这个就相当于他们自己身体里的DNA,一个密码一样,你是这个地方的人,就得学会自己的语言,至少得了解自己的文化,以后他们走出家乡,才能更好地传播这些文化。”
源婧参与民艺社的工作,跟自己创办贵州手工艺品牌一样,都带着一份厚重的责任感,她要让这些手工“再设计”的作品得到市场认可,用当地手艺人做的产品赚来的钱反哺家乡人。“我告诉他们这些钱不是捐款,你们不是白得,是你们做手工艺品的报酬。这样他们会明白文化可以改善自己的生活,我觉得这是最大的公益。”
在民艺社,像黄帅、源婧这样的年轻志愿者还有很多,他们来自各行各业,都无私得贡献着自己的资源、时间、智慧甚至金钱。在民艺社所有志愿者的努力下,他们资助的琵琶歌班、侗歌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014年,学生们在中国侗族地区侗族大歌大赛中,获得少儿组金奖。而民艺社合作的另一个学校——榕江寨蒿镇中学侗族琵琶歌兴趣班,2015年有四名学生因为在琵琶歌班表现优异,被黔东南州凯里学院民族文化传承人五年制班录取。民艺社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給侗族文化培养新的传承人。
“所有的非遗保护工作,直指一个核心,老的传承人再优秀,没有年轻人的喜爱,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文化的消逝只是时间的问题。”青曼表示,在多年的非遗保护工作中,她感受到,从国家层面上来说,非遗保护越来越受重视,相关的经费也越来越多,但在非遗保护实际项目运作上,像民艺社这样的民间公益组织有人员成本低效率高实操经验丰富以及能撬动社会资源的优势,长期依靠自身解决项目经费其实是难以为续的。“希望政府与民间社会组织未来能更好地携手合作,在非遗保护上实现优势互补。”
经过民艺社四年的坚持,愿意学习侗歌的孩子越来越多,在保护贵州民族民间文化他们迈出了一大步,但对于中国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这些步伐仅仅是刚刚开始。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