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守护侗歌非遗 追寻深山中的“无字天歌”

发稿时间:2016-04-20 10:46: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褚楚 李川

  侗族小姑娘们穿着民族服装唱侗歌。贵州黔东南民族民间艺术保护社志愿者 黄帅 供图 

  中国青年网北京4月20日电 (记者 褚楚 见习记者 李川)“若不唱歌青春好像流水过,人过三十好似绿叶变枯黄,人生一世多短暂,春秋已度心有余而力不足,岁月如梭你我各奔前程,此时相聚应永记心中”。这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中一支曲子的歌词大意。对于一个没有民族文字,所有的文化传承都靠一首首音乐实现的侗族来说,侗歌是生活的灵魂;对于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国家来说,侗族大歌是璀璨民族文化的精华。 

  2009年的一天,贵州苗族人青曼第一次踏入侗寨,就被侗族大歌深深吸引,此后她不厌其烦地带朋友前去体验,就这样爱上了侗歌,爱上了那里的风景,爱上了那里的人。在对当地慢慢了解的过程中,她发现这里“乡村空心化”严重,侗族大歌只能隔代相传,甚至濒临消失。青曼相信,笨拙的行动胜过完美的空想,在毫无社会资源和经验的情况下,她成立了贵州黔东南民族民间艺术保护社(简称:民艺社),只为唤起更多的社会公众关注少数民族民间艺术,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民艺的美。  

  在贵州黔东南民族民间艺术保护社的资助下,载麻乡中学侗族大歌班、寨蒿镇中学琵琶歌班、大利小学侗族大歌班在贵州榕江县先后成立。图为民艺社志愿者与资助的侗歌班学生们合影。贵州黔东南民族民间艺术保护社志愿者 黄帅 供图 

  集聚社会力量  让侗歌薪火相传 

  贵州黔东南州是全国苗族侗族人口最集中的自治州,全州少数民族数达47个,有着丰富璀璨的少数民族文化。而其中的侗族大歌被誉为云贵高原上一颗璀璨的艺术明珠”。青曼在走访中发现,这里跟其他农村一样,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老人和留守儿童居多。依靠口口相传的侗族大歌遇上“乡村空心化”后,传承面临着巨大挑战,如何才能改变这一现状? 

  侗寨中的老歌师大多五六十岁了,寨中各个年龄层的孩子急需艺术引导,青曼认为让他们从小学习侗族大歌,了解民族文化,无疑是挽救侗族音乐最直接的方式。于是资助歌师,到学校开办侗族大歌兴趣班、侗族琵琶歌兴趣班,开展艺术贫困生资助计划,成为民艺社的主要工作,“希望这种‘隔代相传’能成为挽救侗歌的有效方式。 

  在青曼和朋友们的号召下,许多志愿者加入了民艺社,开启了一场挽留侗族大歌的志愿行动,而筹措活动资金成为了他们面临的第一个困难。民艺社将目光锁定在了榕江县的优质农产品---脐橙上。志愿者们鼓励身边的亲朋好友参与销售,而后将所有利润投入到“侗歌‘心传’保护”这一公益项目中去,志愿者们称之为“会唱歌的橙子”,用赚来的所有利润资助歌师、奖励优秀艺术生、开展“侗听”分享会,带领大寨中的歌者走出大寨走进北京,呼吁更多人关注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唤起了村寨中的孩子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热爱。 

  三年多来,民艺社遇到了很多困难。作为一个公益组织,他们不仅要完成侗歌保护的相关工作,还要涉足鲜果销售来满足运营资金的需求。社团没有固定工作人员,全是靠志愿者自主服务,而随着鲜果销售市场竞争压力的加大,销售额很难上升,志愿者多年来承担了许多成本费用。这些困难,在民艺社的发展中从未间断过,但对于青曼和志愿者们来说,不是没有想到过放弃,只是忘不了第一次听孩子们唱侗族大歌时那样纯粹清澈而又期待的眼神,唱出美好天籁的歌声的情景。美好的东西就应该让更多的人分享,凭着这样朴素的信念,从2012年到2016年,四年了,民艺社所有志愿者都在默默地坚守。 

责任编辑:杨晓霖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