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活力:让人才和思想在“一带一路”上流动起来
演讲中,习近平指出,只有让青年人在发展中获得生活的尊严,在他们的心中,希望才能跑赢失望,才会自觉拒绝暴力,远离极端思潮和恐怖主义。未来,中国将提供1000个阿拉伯青年领袖培训名额,提供1万个奖学金名额和1万个培训名额,并将加强智库对接,邀请100名专家学者互访,让人才和思想在“一带一路”上流动起来。
来自埃及的笑笑说:希望在未来,“一带一路”朋友圈里,也有我的一份贡献!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梓帆 摄
据了解,目前阿拉伯国家在中国的留学生达1万多人,中国成了越来越多的阿拉伯国家青年留学的首选国。来自埃及的笑笑兴奋地告诉中国青年网记者,“了解到中国支持埃及开发苏伊士运河走廊的国家级重大项目,我很激动,我家就在苏伊士运河附近,希望将来‘一带一路’中埃合作也有我的一份贡献!”笑笑来中国已经将近三年了,本科学的就是中文专业,目前在宁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对外汉语教学专业读研究生,是中国政府奖学金获得者。“HSK汉语水平考试太难啦,但我还是通过了!”她说,在埃及时就感到学中文比学英文更重要,越来越多的同学加入到了学中文的行列中。谈到未来,笑笑说自己非常喜欢中国,并期待着成为中埃合作中一颗小小的星星。
智库对接和文化交流也已经展开。2015年12月,宁夏大学“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建设项目“‘一带一路’上的文化——中阿文化交流数据库”正式发布运行,成为中阿文化交流数据库“零的突破”。宁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王辉接受中国青年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而文化交流、文化融通及语言相通是民心相通的前提。阿拉伯国家处在“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打造高校新型特色智库,能有力为服务中阿合作大局,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同时为加强智库对接提供便利。
欢迎拨打新闻热线010-57380651或发送新闻线索至邮箱youthpress@126.com。关注“细腰蜂”(ID:beeyouth)微信公众号,可直接对话记者,爆料线索。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