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京铁“共青团号”:以青春与奉献之名 开启驶往春天的列车

发稿时间:2017-01-28 08:31: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朱梦琪

  中国青年网北京1月28日电 (记者 朱梦琪) 农历大年三十凌晨0时58分,Z4178次列车停靠在北京西站,自此,“共青团号”圆满完成了7次折返,行程1.7万余公里的值乘任务。

“共青团号”乘务员为小旅客送“福”字。北京铁路局团委供图

  列车到站后,“共青团号”列车员、北京客运段团委负责人刘思安第二天将继续回到单位值班。“为了保障春运,春节放假期间,我要有四天时间坚守在岗位上,保证旅客们的出行更加平安、有序、温馨。”刘思安说,自从到铁路工作,几乎大年三十就没回过家。“我们的坚守,是为了更多的人平安回家。”

  而北京货运中心团委副书记石俊游则匆忙赶往机场,搭乘最早一班的飞机回家。接到“共青团号”的值乘任务,石俊游毫不犹豫退掉了回家的车票。对他而言,“共青团号”的工作是万万不可耽误的。

  为缓解春运期间的旅客运输压力,发挥共青团生力军和突击队的作用,北京铁路局团委每年都会从各基层站段选拔团干部、优秀团员青年,组建一支乘务队伍,值乘“共青团号”列车。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这趟“共青团号”列车春运期间先后到过合肥、上海、汉口、福州和三明等地,超过6000人次参加了列车乘务工作。

  由北京西开往武昌的Z4177/Z4178次列车成为了今年“共青团号”列车的“编号”。从1月13日起,来自北京铁路局各基层站段的100余名团干部和团员青年投入到“共青团号”列车的值乘工作中。他们佩戴上鲜艳的团徽,以贴心的服务,让这趟开往春天的列车成为了春运中靓丽的青春影像。

  是荣誉、是责任,更是使命的延续

  1月13日深夜23时50分,伴随着车轮与铁轨的撞击声,Z4177次列车驶离北京西站,正式开启了“共青团号”的使命。

  上锁下销,这是每次出站后,列车员检查车门是否锁定的标准动作。而这项检查,每名列车员需要重复八次。

“共青团号”列车长张一鸣向记者介绍列车情况。北京铁路局团委供图

  “旅客乘车完毕后,每个列车员除了负责检查本车厢的车门安全,还必须检查邻车车门,列车安全员再从头到尾确认一遍。每扇门三次检查,就是为了保证万无一失。”今年,北京大型养路机械运用检修段团委书记张一鸣已经第五次参与“共青团号”的乘务工作。

  作为此次“共青团号”的列车长,对张一鸣来说,责任更大,肩上的担子也更重。这一次,他面对的不再是一节车厢,而是整列车的协调分工和应急处置。

  就客运工作而言,“共青团号”的值乘人员绝大多数都是“外行”,但他们对自己的要求却是百分之百的专业。“我们要向客运段本务青年班组看齐,甚至要努力比他们干得更好!”

  今年的“共青团号”采用全列卧铺,18节车厢,995个铺位,更换卧具成了极大的挑战。到达终点武昌站后,列车仅仅停留一个小时十分钟,便启程返京。这意味着,列车员们必须在半个小时内更换好全部的卧具,并立刻投入到迎接旅客的工作中。“任务再艰巨,也容不得半点马虎。”在张一鸣看来,旅客满意是他们服务的最高目标。

  出场立岗、实名验票、更换卧铺证、解答问询、收拾卧具、打扫卫生,作业环节环环相扣。在“共青团号”,每个列车员洗漱、吃饭、休息的时间,都严格以分钟计算。

“共青团号”列车员查验旅客车票。北京铁路局团委供图

  “共青团号”往返运行的25小时8分钟内,需要换班两次,安排三次乘务餐。张一鸣告诉记者,为了不与服务旅客相冲突,班组之间衔接必须严丝合缝。“每次乘务餐必须比正常饭点提前,有时候三、四个小时连吃两顿饭。严格规定大家的吃饭时间,一个人耽误一分钟,就会延误整组人的工作。”

  在列车上每一位团员青年的心中,参与“共青团号”工作,更像是一种使命的延续和信仰的传承。“‘共青团号’的品牌,对我们自身就是一种约束。在这列车上,我们展现的不光是个人形象,而是代表着5.8万余名京铁青年的精神面貌。”

  跑“共青团号”仿佛一场年轻人的聚会

  “各位旅客,欢迎您乘坐由北京铁路局共青团担当的Z4177次列车旅行……”89年出生的邵震是“共青团号”上为数不多的女生,今年是她第二次担任广播员。她说,每年踏上“共青团号”就像回家,亲切而温暖。

89年出生的邵震担任此次“共青团号”的广播员。中国青年网记者 朱梦琪 摄

  2013年,邵震刚进入北京供电段工作的第二年,就被选拔参加“共青团号”的乘务工作,这对于她来说是莫大的荣誉。

  “跑‘共青团号’仿佛一场年轻人的聚会。大家互帮互助,像一家人一样共同完成任务。每个人都想着怎样为集体增光,而不是只考虑自己。”这些来自不同系统、不同岗位的年轻人,因为“共青团号”而彼此结缘。邵震说,自己总能在“共青团号”结识到性格相投的伙伴。

  为了配合到站时间和旅客作息,邵震设计了一个详细的广播计划。由于没有轮班,邵震只能趁着两站之间的空隙休息。

  女孩子特别看重的睡眠,邵震却没放心上。“前三年在变电所负责铁路供电维护和监测时,连续48小时值班,随时会有作业任务需要我们配合停电工作。我已经习惯了随时待命的状态,现在时常耳边还有电话铃声呢!”邵震笑着说。

  回想四年服务春运的经历,留在邵震记忆里的,并不是浩浩荡荡的集体群像,而是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小人物。

  “有一年从成都回北京,一位旅客提了一桶花椒油上车,他告诉我,因为一个人在北京吃不习惯,就惦记家里的花椒油。”一桶花椒油,就是家乡的味道,从大学起就独自在北京打拼的邵震深有感触。

  每一个擦肩而过的人,都有一段温暖人心的故事。邵震觉得,在列车上,更像在感受众生百态。

  “亲身经历春运服务的第一线,才更能深刻体会人们对家的期盼和渴望。能护送大家平安回家,我觉得自己做的事很有价值!”北京货运中心团委副书记石俊游是首次加入“共青团号”的队伍,作为第三代铁路人,他始终怀有一种“铁路情结”。

  “我从小就适应了一家人‘两岸三地’的生活状态,这就是铁路行业的工作性质。”石俊游享受在铁路行业工作的满足感,他认为,这是对老一辈铁路精神的延续。

“共青团号”列车员石俊游更换卧具备品。中国青年网记者 朱梦琪 摄

  面对旅客千变万化的需求,石俊游意识到,如果仅仅像平时与货物打交道时,机械式地遵照规章制度,根本行不通。“与旅客相处需要双方的沟通和理解,学会换位思考,这对我们来说是很好的锻炼和成长。”

  “坐这么多次火车,这趟车是服务态度最好的!”每当听到乘客的认可,石俊游总是心生感动。“我相信每位团员青年踏上‘共青团号’,心里都是想着奉献。近三十年的老品牌,不能在我们这儿有任何瑕疵。”

  我们的坚守,只为更多人平安回家

  “共青团号”的指导车长、北京客运段列车长遆金鹏无疑是“共青团号”上的专业人士。他认为,列车上首先保证的是安全,其次才是作业程序和标准。“其实懂得多见得多,顾虑也越来越多。节假日是客运压力最大的时候,所以对于铁路人来讲,没有过节的概念。”

  作为在客运段工作十四年的“老铁路人”,遆金鹏亲眼见证了中国铁路的飞速发展。“我刚开始走车的时候,硬座超员很厉害,人多车少,老百姓回家心切,有时候厕所都能挤好几个人。”

  如此“拥挤”的春运时代一去不复返,从最初的绿皮车,再到如今高铁时代的来临,技术进步逐渐满足了老百姓基本的出行需求,也带动着城市的发展。

  对于这样的变化,在北京客运段工作了五年的刘思安同样深有感触。“我第一年经历春运,没有经验,提前四十分钟从乘务室经过硬座车厢往车门走,差点没过去。等乘客全部上车后,我好不容易挤上最后一级台阶,就保持这个姿势站到了下一站。”

  2013年,刘思安曾在北京西开往拉萨的列车上工作了整整一年。“刚开始两个月,跑一趟回来就病一场,休养好了立刻又上车。”高原反应,加上往返五天四夜里,日夜颠倒的轮班,那是刘思安记忆里最苦的日子,而正是这段经历,让刘思安不再惧怕任何挑战。

刘思安(中)、遆金鹏(左)与同事们一起搬运餐料。中国青年网记者 朱梦琪 摄

  刘思安常常觉得,火车上的故事,有时比电影更“刺激”。潜藏的逃犯、撒酒疯的醉汉、临产的孕妇、突发疾病的老人……“客运段的列车员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非常考验人的应变能力和沟通技巧。”

  换票,是值乘卧铺车厢的关键工作之一,也是容易让旅客们产生误解的环节。刘思安告诉记者,换票制度实际是为了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换票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集中管理,更容易保存;其次,方便列车员统计空位,更大程度满足旅客需求;第三,熟悉旅客情况,到站前提醒旅客下车。”车站和客运段,被视为铁路的两大窗口单位。刘思安觉得,与一些技术工种相比,直面旅客的工作更讲究说话的方式和态度。

  不论是对旅客的关心,还是对工作的坚守,“共青团号”的乘务人员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温暖着每位归乡的旅客。在刘思安看来,这就是共青团组织的活力和特色,这就是“共青团号”传承的价值所在。

  欢迎拨打“青年之声”新闻热线010-57380782或发送新闻线索至邮箱qnzsbjz@163.com;关注“青年之声”微信公众号(ID:qnzs20150428)、“青年之声”官方微博@青年之声,可直接对话记者,曝料线索。

责任编辑:芮喆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