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清华“新下乡知青”:无悔深入乡村 投身伟大实践

发稿时间:2016-10-20 11:01: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李正穹

  编者按:这个时代,毫无疑问,距离“中国梦”的目标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面对这样的时代机遇,青年一代如何做?“学习是成长进步的阶梯,实践是提高本领的途径。”2013年5月4日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这样说道。唯有实践,才能出真知,才能紧跟时代,在砥砺中前行。从即日起,中国青年网将持续推出2016年清华大学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果系列报道,集中展示青年高校学子在实践活动中见证时代进步,实现自我成长的风采。

  中国青年网北京10月20日电(记者 李正穹 通讯员 周乐怡)“建筑本身应像土里面生出来的一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乡规划系2014级本科生孟祥懿,将自己定位为“新下乡知青”。在两年内,他共参加了9次社会实践,身体力行地投身到城乡梦的伟大实践中,将所学知识与百姓智慧相结合,为“美丽乡村”的建设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

  志愿下乡,投身乡建

  大一暑假,满怀着对乡村的憧憬,孟祥懿赴河北固安知子营乡投身“美丽乡村”的建设。他和同伴结合专业知识编写了庭院改造指导手册,用于指导当地美丽民居建设,也负责了河津村某院落庭院改造方案设计。在深入农户调研的过程中,他深深感受到了乡村人民的智慧,与此同时也认识到村庄软实力的不足,于是他想“软硬兼施”,希望从物质、精神层面双管齐下推动乡村复兴。

  第二次在海南定安高林的实践,孟祥懿对“软硬兼施”进行了新的尝试。深入现象背后的理论研究,激发了他进一步研究乡村治理的兴趣。在高林村,他承担了一座老宅的民宿改造与村中公共空间的方案设计任务。同时,他与实践团队一起,筹办了一场古村前所未有的“状元面对面”亲子体验活动,藉此启发村民自主开发利用本土旅游资源;扩大古村影响,广泛吸引游客与投身乡建的有志之士,激发古村活力。此外,他与同伴一道,巧借清华声望,由观察到的现象入手,针对高林村新乡贤返乡现象进行深入调研,撰写了《浅析“新乡贤”返乡对乡村治理的影响》调研报告。这之后他又想对整个乡村治理的运行模式作深入研究,于是阅读了《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等经典文献。

  有了前面的实践经验与理论储备,孟祥懿再赴重庆长寿保合村开展“党建与乡村治理”专题研究。在保合村深入农户调研,并与清华优秀校友、保合村村支部书记张昭源座谈。在此次实践中,孟祥懿深刻地认知了乡村治理。他说,感到自己离吃透农村又近了一步。

  重庆实践结束,孟祥懿马不停蹄奔赴山西运城,开启“新下乡2016-牛庄窑洞工作营”乡土营造实践。这次实践,他第一次担任支队长,承担了项目的组织策划、宣传推广与对接统筹。十五天的实践中,与村民同吃同住,将“软硬兼施”的乡建思想发挥到了极致。为提升村庄硬实力,他和同伴参与设计建造,采用当地工匠加入的“参与式设计”,将一组窑洞民居改造为村庄公共空间,使其成为激活古村的动力引擎。在大量入户调研的基础上,他和同伴进行了窑面、界面空间、窑洞修缮等建筑学专业课题的研究与设计。

  在提升村庄软实力方面,一方面他参与筹办新下乡论坛,邀请各行大咖共商当地文化旅游发展策略。另一方面,他和同伴传承并创新了世代口耳相传、面临失传之虞的窑洞工法,并向外界推介村庄富有特色的窑洞文化、民俗文化。工作之余,他和同伴举办了门牌设计、联欢晚会等文娱活动,为村民带去富有时代要素的生活体验。

  回来之后,他与支队成员共同将“美丽乡村”山西运城窑洞工坊的总结推送到“清华大学社会实践”平台上,累计阅读量达3300人次;目前他们正计划将实践成果整理成册、出版推广。刚到二十岁的他,将继续前进,在乡建的广阔天地里散发自己的光芒。

  清华情怀,实践精神

  2015年寒假,孟祥懿参与组织、策划了情系母校活动,回到他的母校安阳市第一中学,向学弟学妹们讲述了他在清华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并分享心得体验,勉励学弟学妹,践行清华精神。清华的学生,要有为这个社会、为别人奉献的心。

  作为一个清华学子,他积极参与各项实践,曾赴西安进行古城边缘空间现状及对策研究,又随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赴广深地区调研实践,与专家进行座谈,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此外他还积极参与“走进心城市”志愿活动,12次支教活动,他参与了7次,包括与孩子开展情感交流、同伴式教育,带领对口班级孩子实地体验清华校园,感受清华风物。

  朱自清曾说过:“清华的精神是实干。”孟祥懿有一颗实践心,他用清华“行胜于言”的校风精神要求着自己,实践精神已融入他的血液。

  脚踏实地,践行担当

  两年间,从前往河北参与农户庭院美化,到南下海南开展民宿改造设计与古村激活。从奔赴重庆进行党建与乡村治理的专题调研,到长住山西老村参与窑洞改造、窑洞传统工法的传承与创新。孟祥懿一直秉持着“真刀真枪做设计,脚踏实地作贡献”的实践态度,践行着清华社会“长见识、增才干、作贡献”的理念,活跃在城乡建设的第一线。每一次的下乡经历都让他对农村的认识更进了一步,他在社会实践中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新下乡知青”是他给自己的价值定位,“新”,就是不断有新的思考,不断为乡村注入新的活力。他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有新的体会,逐步总结出“软硬兼施、主体参与、乡贤发力”相结合的乡建手段。他不断实践改进自己的方案,力求为乡村建设带来不一样的变化。“下乡”,就是密切联系群众,志愿投身乡建。他表示下乡实践现在更多成为了一种情怀,一种责任,希望能够把脑海中乡村这幅模糊的图景勾勒地更为清晰。“知青”指掌握专业知识的青年。他极力把学校接触到的设计手法、学科前沿动态运用到乡村建设。在实践的过程中,乡村也给他的专业学习带来了诸多启发,他学到“学院派”得不到的知识。例如参与窑洞建造,体验一座建筑从图纸到落地实施的艰辛等等。

  孟祥懿个人认为,社会实践最终目标是实践者个人的全面发展,单纯的实地实践并不足以促使实践者形成对社会完整准确的认识。社会实践,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铁腿、铁嘴、铁胃。”这是他对下乡实践的感受。“下乡实践其实是一件挺苦的事情,偌大的村庄,交通方式只能靠两条腿。对村民进行访谈,需要过方言不通的语言关,需要花费大量心思在问题设计上使得村民的真实想法得以暴露,需要曲尽其妙用村民易于接受的方法听从我们的建议。不同地域的乡村,需要下乡者拥有一只铁胃,能够适应不同的饮食习惯、卫生条件。”在乡村实践的道路上,他克服种种困难,渐渐地融入了乡村的生活。

  建设美丽乡村承载着很多人的梦想,特别是对那些保留美好乡村记忆的人更是有着不同寻常的寄托,清华学子孟祥懿用自己知识和能力一步一个脚印推进着这个梦想,他前进的脚步不会停止,“让更多农民真正养成美的德行、得到美的享受、过上美的生活,用无数的美丽乡村共筑美丽中国。”这应该是他的心愿吧。孟祥懿就是如此一个深入乡村,在泥土中芬芳青春,绽放自我无怨无悔的实践人。

责任编辑:吴章勇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