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支队长寇纪美谈起此次经历时说:“通过调研我们感受到,‘一带一路’的实施并非一帆风顺,主要受制于兵地矛盾和国家之间沟通不畅。这让我们更加切实地在‘一带一路’恢弘场景的背后看到它的辛酸苦辣。”
而经管学院的“丝海瓷音”支队则来到古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福建省泉州市,以陶瓷产业为着眼点,从树立国际品牌形象、信息化发展和提升创新能力三方面,为打造泉州城市名片献言献策。
“信息化是我们本次调研的重点,但信息化在陶瓷产业中的普及远远没有达到要求”,支队成员在调研报告中写道:“新兴发展的电子商务环境为中小型陶瓷厂家提供了广阔的交易平台和延伸性贸易渠道。通过网上做推广、线下做生产的二合一模式,可以极大降低企业成本、提高利润率。”
沉淀:在多元中互鉴
站在中国与世界命运的新交汇点上,“一带一路”倡议通过扩大对外开放与经济外交,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深刻变革,探寻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的共生互赢之道。
“不走出去,永远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王展硕已有四年的非洲支教与调研经历。在肯尼亚的一件小学,他化身支教教师,为当地学生代开认知外部世界的一扇窗。他将中国元素与当地课程相结合,以汉语和五子棋为代表的特色课程曾一度在东非校园里刮起了中国风。今年,他同“青年坦桑行——中坦青年交流与坦华人”支队一道,继续着自己的“非洲梦”。
这四年,王展硕不仅更加了解社会运转,更加深了对“中国企业如何走出去”“如何在国际博弈中处理关系”等问题的思考,也发现他人的人生也可能被自己改变。“能在他们受教育的孤傲城中留下中国烙印,让他们的人生发生改变,这是我特别自豪的地方。”
清华大学的社会实践历来重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坚持与思想教育结合,与党建和集体建设相结合,与教学计划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的“五个结合”的指导思想,力促学生实践与国家战略、社会发展相结合。在此理念的引导下,一批清华学子不仅到欧美国家学习先进经验,更将目光投向肯尼亚、巴西、斯里兰卡等非洲、南美洲、亚洲国家,在更多元的文化交流中摩擦思维的火花。
今年暑假,工程物理系40余位学生前往波兰、以色列、阿根廷、格鲁吉亚、泰国和南非6个国家,实地考察源自清华的核技术高新装备如何走出国门、赢得国际市场竞争。
“此行最震撼、印象最深刻的是海外员工创业的艰辛,以及目前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前往泰国调研的2014级本科生万柳铭说,“中国企业已经成功在海关、港口等地部署了组合移动式、固定式和火车设备,这是十分了不起的成就,背后是几代员工的不懈努力。”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拓展,在宽阔绵延的互通道路上,还将有更多踏实前行的清华学子。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