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吉林省上半年“三农”工作回眸

发稿时间:2016-08-09 15:55:00 来源: 吉林日报 中国青年网

   盛夏吉林,绿色奔涌。

   放眼望去,一片片玉米,一幕幕粗旷而豪放的青纱帐;一池池稻田,一道道秀丽柔和的风景。

   在刚刚过去的2016上半年,吉林农业再次提速发力。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律动中,这方热土持续迸发着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响鼓重锤唱好调减重头戏

   据省农委最近农情调度和粮食作物丰欠定位观测显示,目前我省玉米、水稻、大豆等主要农作物生长发育指标总体高于历年同期平均水平,呈丰产长势。

   这是瞭望丰收的喜讯,也是初步显现农业结构调减成功的坐标。

   吉林作为农业大省,往昔成就令人振奋。如今,面对种植结构调整这一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课题,我省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前提下,依据各地产业发展基础和优势条件,不断优化种植结构。

   大棚里,蔬菜瓜果飘香;田野中,马铃薯、大豆等枝繁叶茂……经过辛勤耕耘,全省各地在春天里播下“调结构”的种子,如今长势喜人。

   农安县哈拉海镇素有“三辣”之乡的美誉,有着多年种植毛葱、大蒜和辣椒的传统。今年,“三辣”种植面积由去年的6000公顷增加至8000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33%。

   “地一直是这块地,种不同的东西,收入却大不一样。”哈拉海镇农民陈彦明算了一笔账,“种苞米一公顷地顶多收入2万元,种毛葱能卖四五万元,垄沟还能种萝卜、包心菜,收入是种苞米的两三倍。”

   除了传统的“三辣”,哈拉海农民今年还尝试种起了药材、花生等经济作物。红旗村农民孙德智今年种植中药材赤芍。他说:“一公顷地种5万棵赤芍,产出的赤芍片能收入30到40万元,刨去成本,纯收入能达到10多万元。”

   “三辣”之乡的“调结构”是全省的缩影。以春耕为起点,我省加大了种植结构调整力度。今年,全省农作物播种面积8698万亩左右,与上年持平,其中粮食面积7659万亩,比上年减少162万亩;水稻面积1215万亩,比上年增加33万亩;全省调减籽粒玉米面积332.58万亩,调整为大豆、杂粮杂豆、花生等作物。通过实施蔬菜产业提升工程,建设棚室1万亩,建设70亩以上规模化园区30个;建设食用菌产业标准化园区14个;打造榆树泗河圆葱、洮南黑水西瓜等特产之乡项目5个……

   念好“山海经”,唱好“林草戏”。宜粮则粮、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宜特则特……一曲美妙的“调减”协奏曲,正在黑土地上悠然响起。

   固本活源打好强农政策牌

   就快到水稻抽穗扬花的季节,龙井市龙山村农场主王立臣承包的120公顷稻田里郁郁葱葱。

   王立臣是当地闻名的种粮能手。几年前借着农村土地流转的新政,他承包了大片土地,成立了专业的农场。“前几年,种水稻对我来说不是难题,难题是没钱。”今年,他凭土地经营权证,到银行申请抵押贷款100万元。

   王立臣是我省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政策的万千获益者之一。今年,我省继续推进扩大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试点范围扩大到40个县,实现了全省县域全覆盖。截至目前,全省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新增突破2亿元,累计发放贷款7.1亿元。

   农业新政正成为助推现代农业发展的最强力量。

   今年全省春耕生产划上句号的时候,一组统计数字让人鼓舞:玉米的机播水平达到94%,水稻的机插水平达到79%,作为结构调整内容的杂粮杂豆机播面积也接近1000万亩。

   日前,农业部为吉林正式授牌“全国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省”。这是对我省多年来不懈努力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肯定,也是对吉林现代农业前景的期待。

   始雷发东隅,草木纵横舒。

   今年上半年,强农惠农政策频繁落地与完善:为推进农机购置补贴方式改革,继续实行普惠、敞开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争取到国家第一批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3.6亿元,目前按照各县申报已下拨7亿元;加大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力度,在全省32个县实施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作业300万亩,落实秋季深松整地作业任务1400万亩;推进农村土地确权国家整省推进试点,全省已在2635个村开展实测,测量地块270.6万块,测量面积1296.4万亩;将玉米、水稻、大豆、花生、葵花籽每公顷保额分别提高到4200元、5200元、3000元、2500元和2500元……一项项改革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农业政策的“耕耘”,翻滚出片片热潮。

   谋势布局下好品牌升级棋

   现代农业的乘法效应,关键在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培养和经营模式的推广。

   在永吉县宇丰米业产业园,不同颜色的彩稻搭配着木质连廊和栈桥,线条明快地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稻梦天地”。企业的新厂区、新办公楼、科研楼、智能温室、休闲旅游度假区,都在火热地建设中。“这些,都是在吉林大米品牌建设的带动下,形成的产业效应。”宇丰米业董事长杨雨峰说。

   连片的条形水稻田施行统一作业,从耕种到加工成米实现产业化。昔日的村民搬上楼,农民成了产业工人,置换出来的耕地又被用来开展水稻种植和度假旅游业,一二三产在实现完美融合。今年,这样的场景,在吉林东中西部的水稻种植区不断上演。

   现在,由省内27家主打中高端、绿色、有机大米的企业组建而成的吉林大米产业联盟,正在发挥越来越强大的品牌带动作用。东中西部的核心企业又组建起了各自区域小联盟,联盟企业相互引导、扶持,在全国一线城市共同构建直营销售渠道。

   “今年最实在的变化是,吉林大米尤其是中高端大米的销售呈现量价齐增的态势。”松原市松粮集团副总经理苗凤祥说,企业有了盈利,进而自发向水稻加工产业的上下游延伸,向上大规模搞土地流转、种子研发,向下提升副产品的附加值。

   品牌升级,产业飞跃。注册地理商标,搭建电商平台,探索产业联盟发展模式……过去的半年,吉林的大米、人参、杂粮杂豆、食用菌、林蛙等具有地理标志的特色农产品名气越来越响。

   一系列举措让农业产业的“续航”能力得到不断提升,也盘活了农村经济、带富了农民。据统计,今年一季度,我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47.4元,同比增长5.2%;二季度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67元,同比增长13.3%。

   季夏时节,行走在吉林大地,那一片片充满希望的绿色种植区,那一栋栋不断崛起的企业厂房,那一个个风景如画的美丽乡村……这些都是吉林农业转型升级的生动写照。

   在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征途中,白山松水间正演绎着一场波澜壮阔的发展变迁。

责任编辑:邹畅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