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成思危逝世一周年 于今:先生是广大有志青年学习的榜样

发稿时间:2016-07-12 19:44: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杨月

  中国青年网北京7月12日电(记者 杨月)7月12日是成思危同志逝世一周年纪念日,为寄托哀思,深切缅怀他的爱国精神和高尚情操,不少群众自发地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纪念成思危同志逝世一周年祭扫活动。 

  斯人已去,风范长存。《国家智库》总编、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院长于今告诉记者,先生一生报效祖国,不仅是理论上的先行者,更是积极的实践者,是我们广大有志青年永远学习的榜样。 

  成思危在演讲中。资料图 

  “治学和从政都是为了报国,为了振兴中华” 

  回顾成思危一生的经历,从16岁只身回到内地参加新中国建设,到临终前一个月仍在勤勉工作,“报国”二字成为其一生最鲜明的主线。 

   1951年,成思危受到新中国建设高潮的感召,怀着满腔热忱,瞒着父亲回到内地。他将这视作人生中的第一个重要转折点。 

  1981年赴美留学,则是成思危的第二个人生转折点。当时他已在化工部担任重要专业职务,然而他出人意料地放弃了原专业,选择了学习管理专业。这拓宽了他的专业领域,使他从一名化工专家转换为一名研究中国经济改革发展的专家。 

  从青春报国、技术报国,到管理报国,这两大转折点为成思危从政报国写下了伏笔。1988年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则成就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第三次转折,由此成思危从为学之路走上了从政之路。于今说,先生的那句“慷慨陈词岂能皆如人意,鞠躬尽瘁但求无愧我心”,不仅是对他一生追求最好的注解,也给了我们无限的启示和莫大的激励。 

  于今在悼念成思危的文章中写道:先生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从事化学工业领域的工作,长达四十一年,为中国无机盐产品的研究与开发作了最好的积累和铺垫;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开始,先生心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为富民强国出谋划策;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他积极推动我国管理科学的发展,提出了管理科学“三个基础,三个层次,三个领域”的学科结构和发展战略。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先生又率民建奔走在祖国的大江南北,认真地履行参政议政的职责,为国家的自然科学、软科学研究,为中国证劵市场、风险投资事业和虚拟经济建设贡献良多。 

  探索和践行科学发展的理念 

  “2004年,先生见到我说,科学发展观的课题一定要做下去并做好。结果,我坚持了十年。2007年,先生再次指点,要我多关注智库,研究智库,发挥好智库的作用。”回忆和成思危的多次交谈,于今坦言,这两次谈话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他也一直坚守着对先生的承诺。  

  “先生认为,治学是从政的基础。但他也认为,学者与政治家的研究工作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学者的研究要超前,要创新;政治家的研究要立足于可行性和现实性。”于今说。着眼可行性和现实性,成思危在参政议政的实践中总结出了六个“可行性”:技术上是可能的,经济上是合理的,法律上是允许的,操作上是可以执行的,进度上是可以实现的,政治上是可以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 

  探索科学发展理念,成思危也一直从理论到实践上下求索,孜孜以求。他很早就注意到,“经济发展是重要的基础,GDP是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但绝不是唯一的指标。”在2013年出版的《科学发展观丛书》序言中,他写道:近年来我国政府在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方面确实下了比较多的力量,在教育、科技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支出大幅度增加。但是历年来我国GDP的增长率都大大超过预定的指导性指标,这从一个方面来说是成绩,但另一方面也说明,在资源的分配上最终还是未能做到更多地向科技、教育、社会事业、公共服务、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等方面倾斜。因此,他指出:“我国的经济增长不是越快越好,而是应当促进全面发展,使得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发展能够同步前进。” 

  成思危生前在中国政界、经济界、管理科学界、软科学界及化工界都享有较高的声望,长期致力中国软科学事业发展,为构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做出了奠基性贡献。在“首届中国智库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主题演讲《中国智库的素质和责任》时,他指出,中国智库的责任主要在于支持决策。具体包括探讨理论基础、评鉴国外的经验、完善政策框架、分析实施的难点。他以医改为例说,“有一位领导同志考察一个国家,可能会觉得这个国家情况挺好,而另一位领导考察另一个国家觉得这个国家也不错。但究竟怎么弄?我们需要把各个国家的东西拿出来,经过分析比较提出建议。这需要智库来研究和评价。” 

  在成思危逝世一周年之际,于今回忆,“我常想,如果老天再给成先生十年,他会为中国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先生对我院和国家智库发展给予极大关注与支持,他的学术思想、优秀人格、英雄情怀以及将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紧紧连结在一起的人生,深深地感动和教育了我,对我影响很大。”记者了解到,于今正着手进行注释版《成思危文集》的编辑整理工作。至于时间,于今表示,这是成先生2013年交待的事情,由于成先生的离世,给这项工作增加了难度,也许三年,也许八年或更长时间,但是一定“向中国历史交卷,亦向成先生在天之灵交卷”。 

  欢迎拨打中国青年网新闻热线010-57380651或发送新闻线索至邮箱youthpress@126.com;关注“细腰蜂”(ID:beeyouth)微信公众号,可直接对话记者,曝料线索;关注“学习者”(ID:youth_xuexi)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学习动向。 

责任编辑:孙钊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