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两会记者手记:我与“两会”谈“情”说“爱”

发稿时间:2016-03-17 09:43: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郭蕾

  三年前,我和“两会”不熟,我不认识它,它也不认识我。

  三年后,它不仅让我可以在人民大会堂里当导游,站在广场从上千名代表中人脸识别到采访对象,在众多发言中捕捉到群众关切、掷地有声的代表声音,更能让我轻轻松松“上头条”。

  人民大会堂东门前,中国青年网记者郭蕾(中)和同事处于“全副武装”状态。

  我,是一名来自网络媒体的“两会”记者。没有“母媒体”的强大后盾,也没有太多传帮带的前辈经验,更没有VIP的绿色通道。我们上两会,是靠凌晨3点在大会堂外的“等候”,是靠和代表交朋友的真诚,是靠传递正能量的呼声,是靠全媒体报道占领互联网的“高地”。

  除此之外,就是一份对新闻职业的“浓情”和对祖国的“热爱”。

  本以为第三年上两会的我已经算是两会报道中的“老人”了,没想到我的身边竟暗藏着对“两会”更有情、更多爱的老记者,他们有的上会8年,有的10年,还有的记者已经有20个年头奔走在“两会”会场内外了。和他们相比,我与“两会”的这些故事只能是一个片段了吧!但即便是电影情节般的片段,也能让人在谢幕时百感交集。

  不夸张的说,这16天的时间里,我几乎“游”遍了全中国:河北、山西、湖南、上海、江苏、浙江、青海、河南、四川、黑龙江、西藏、内蒙古、新疆、台湾……如果拿一张中国地图出来,我的足迹遍布——那些代表团的驻地。

  好吧,虽然没有真的去“游”,但我却在这16天里接触到了来自全国各地、各省市县区镇村、自治区,各少数民族的代表几十人。和这些人民代表交流,你便可以足不出北京,就知晓同在一片蓝天下的各族同胞的所想、所需、所盼和所乐。这也是作为“两会”记者的“特殊待遇”,穿行于祖国各地无障碍,倾听各方声音有平台。

  中国青年网记者郭蕾(左)采访申纪兰。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延兵 摄

  与87岁的申纪兰代表对话,学习老一辈人的革命精神,感受他们对祖国的那份深情和期待;与推动《反家暴法》出台,为女性争取权益,用负责任的态度坚决履行好人大代表职责的孙晓梅代表交流,被她身患重病仍不放弃帮助陌生人的坚定与力量动容;听工人代表李斌发言,体会他对祖国变化的深刻感悟和对中国制造的坚定信心;和“兵王”王忠心交谈,被他几十年如一日当好“兵”的信念和担当所折服。

  走进各团小组讨论会的现场,代表们或为一个观点争论不休,或为解一方难题八方献策解忧。坐在总理记者会的现场,第一次近距离感受李克强总理的温暖、坚定和睿智。好像今年的自己才算是开始理解“两会”的真正意义,接触到那些“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代表,体会他们的所忧所虑。穿梭在驻地偌大的空旷的会议室中间,时常有种旁观却又身陷其中的触感,国家大计和民生之事,就在这一字一行,一言一语中,悄然运筹帷幄......

  由于上两会人数有限,本是一名出镜记者的我,也成了可以单兵作战的全能记者。文字、图片、视频、直播,一台电脑、一部手机,再加上新武器360°拍摄器,一个人全操控。抢时效、拼热点、赛头条,谁说女子不如男,“两会”上的女记者个个都在女汉子和女神的频道中随意切换。

  “两会”虽已落幕,但那些声音和场景,还无法从我的生活中抽离。作为首批持有新闻记者证的网媒上会记者,我们不仅拥有了和传统媒体平等的采访报道的机会,也赢得了代表们的信任和赞扬,更在“两会”的报道中印上了网络媒体的青春印记。

  “去年今日迎春花又开,明朝此时相逢别处来。欲问来日何叙真性情,四季轮转扬中国好精神。”在最后,我想用这四句诗,来与我们的两会告别。(中国青年网记者 郭蕾)

责任编辑:许丽婧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