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着蓝色的工服,猫着腰,拿着笔正和同事们讨论车间的设备问题——初见张念利,国字脸,笑起来憨憨的,说话还带着口音,典型的山东大汉。千万可别小看他,大小荣誉证书摞起来,高度可能超过了他的膝盖。
张念利曾是一名县城青年,与很多人相比,他的起点并不高——1999年毕业于山东省五莲县劳动技校,同年入厂。可如今,他不仅成了涂装工高级技师,还是山东五征集团汽车产业部涂装车间主任。他已经是全国的“状元”——获得了第五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涂装工职业工种比赛全国第一名。
他的第一个岗位,在别人眼里并不算光鲜——打磨工,每天都用砂纸打磨工件表面的毛刺和铁锈,在很多人看来这并没有多少技术含量。他没有厌烦,始终按照要求好好打磨,从不惜力。时间一长,手上的指纹都被磨掉了。他没有抱怨,始终笑呵呵地接受任务。
很快,他被调到喷漆岗位,这可是有“技术含量”的工种。尽管当时他的技术水平属于“菜鸟”级别,他的行为却显得与众不同:自费订阅了有关涂装工艺的报刊书籍,一有空就埋头钻研技术,一本《涂装工艺学》都被他翻烂了。有不懂的地方,张念利就向师傅请教,还经常泡在技术装备部,不停地向别人咨询。
到了2003年,工作了4年时间的张念利已能独当一面,成长为一名技术过硬的涂装工,被同事推荐为车间班长。这个“官”可不太好当,该如何管理同龄的同事呢?他打定主意,“拿本事来说话”。
“面漆班的工作就是为货厢上漆,把货厢浸入3米多深的电泳槽,受到浮力的作用,有时候会脱钩,导致设备停止运转。”他说。
如果以前遇到这样的情况,就会把问题“转让”给别人,让维修班的人来打捞。很快,他练就了一手绝活儿,愣是能在3米深的油漆中把工件打捞上来。“没啥难的,还是要掌握技巧,要对工件足够熟悉,就能把它‘定位’出来。”他说的轻松,其实,在里面找到1.5cm×2cm大小的孔并非易事。就靠这个绝活,他一下子涨了很多“粉丝”。
与他同龄的同事说:“有这样的本领,咱们服气!”
2005年,张念利被第一批选调到汽车二厂涂装车间任面漆班长。之后,他又被调到了面漆一班,这是人数最多、生产任务最重的一个团队。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9年12月27日,在共青团中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主办的第五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中,张念利以山东省第二名的成绩参加大赛,凭着过硬的操作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从全国209名选手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涂装工比赛全国第一名。这是山东省在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中取得的第一个全国第一,为山东青年技工争了光。
2010年,五征集团首个以班长命名的班组“念利”面漆班正式成立,共有员工50人,班组成员平均年龄28岁。2011年8月,张念利竞聘为车间技术副主任,他干事更有动力了。以前,涂喷漆室只有一套集中供漆系统,张念利发现,换颜色洗枪浪费稀料和油漆,每次洗枪要用10KG左右的溶剂,这一项工作每年就要浪费十几万元。
张念利又和设备较上劲儿了,上班围着设备转,下班查资料、想点子。最终,在他的带领下,车间对设备进行改进,把面漆的供漆管道改造一下,连接到中涂喷漆室,既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又减少了稀料的浪费。
“2012年,张念利在工作中发现,消音器捆带以前在生产时无专用工装,每车只能喷涂84件,由于排列不规范喷涂质量差,有许多漏喷现象。”张念利的一名同事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张念利研究制作的专用工装,每车可以挂280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作为汽车的美容师,对产品质量进行严控,张念利拿出了漂亮的数据:改善闪光银施工,降低发花现象,闪光银返线率由31%降低到11%;控制白件质量,刮腻子由平均4~5处降为2~3处;两条线合并生产,单台驾驶室费用降低27元,生产12797件驾驶室;通过电泳吊挂结构的改变,2.5米以内微卡小箱和3方环卫箱的吊挂方式由吊挂1件改为吊挂2件。
付出汗水终有回报,张念利先后荣获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山东省五四青年奖章、山东省青年岗位能手、山东省首席技师等荣誉称号。
荣誉面前张念利没有迷失方向,他开始自我转型,从“个人英雄”转变成了团队的“管理者”。他组织车间的技术能手开展自主调研活动,把节能降耗作为目标,改善涂装工艺,一年能节约500多万元。他带领的团队先后获得山东青年突击队、省五一劳动奖章等称号。仅去年一年,张念利就培养了一批技术能手,48人取得国家职业资格高级工资格,1人取得技师资格,1人获金蓝领高级技师资格,两个级别技术能手比去年分别增长66%、34%。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