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一双劳动者的手,引发一场对“中国制造”的热议

发稿时间:2017-02-21 17:07: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北京2月21日电(记者 谢东樱 王秀丽)2月16日,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官方新媒体平台“国资小新”的一篇文章引发网友热议。图中这双手,手掌如老树皮般干枯皲裂,白色的掌纹千沟万壑,像嵌着石灰;指头上遍布着道道刀割般的口,隐隐可见血丝。

  出人意料,这是一双造飞机的手。这双手的主人叫周家有,今年59岁,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物流中心的一位下料工。所谓“下料”,是飞机零件制造的最前道,把金属原材料按制造大纲要求切割成不同规格的毛坯料,供给零件生产车间。老周说,切割材料的时候他要把材料扶稳。为了降温,上面不断有切削液淋下来,而金属材料表面本身就有油封。“可能是切削液和油封油起反应了吧,二十年日积月累下来,就变成了这样。”

  常年辛勤劳作造就的这双手,也给老周带来了巨大的伤痛。“痛,钻心的痛!尤其是冬天。”每天回到家,老周的手先要泡米醋,再涂满活血膏。一晚上下来,才能缓解一些,不至于影响第二天的工作。外孙女七个月,女儿不让老周抱;老伴看着这双手“吓丝丝”,家里的活儿不让老周碰;在90多岁的父母面前,这双手更要藏好,生怕老人家心疼。

  在生产高度机械化、自动化的今天,为什么不能用车床代替人工?老周的付出和伤痛是否值得,是否说明中国制造技术尚不成熟?网友展开热议。在@国资小新 评论区中,一些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粉丝给出了答案——

  “能达到手工精度的机器无法自动化,自动化的机器往往达不到老师傅手动精度。”

  “钳工的工作是机器代替不了的 有些零件用机器是达不到那个精度要求的 就靠这双手。”

  “很多技术要求,机器做不到,去看看大国工匠就知道了。”

  “最精密的机床一定是手工处理过的。”

  “日本新干线的整流罩就是用锤子一点点敲的。还有各种战斗机的雷达罩也是要用手来绕的。”

  “飞机火箭发动机的喷口,也是高级焊工手工焊接制作的。”

  “在飞机制造中,有些基础性的工作即便现代化机械再发达,也需要手工打磨程序。而且,老周切割的材料,很多也用于转包生产的波音737平尾。所以,在飞机制造中,手工并不代表落后,也不代表不安全。”

  为什么不能戴手套进行防护?老周说,切下来之后去毛刺一定要用砂轮机,但根据操作规范,使用砂轮机这样的旋转设备是绝不能戴手套的。一旦被卷进去,容易造成事故。

  老周进入民机行业40年,切材料切了20年,明年即将退休。眼下,他最牵挂的就是C919。

  他切割的材料,将直接用于ARJ21支线客机和C919大型客机。老周的岗位在宝山大场,C919总装在浦东祝桥,两地相隔70公里,虽然还没有亲眼见过这架飞机,但老周却能感受到她的“心跳”。“攻关最忙的时候,我们没有休息日,任务来一个灭一个,需要赶什么零件,半夜12点被叫进车间也正常。”老周的原则就一句话,绝对不能拖大客项目的后腿。

  “不后悔!相反在车间里,还挺自豪的。老师傅么,就该是这样!”事实证明,老周的辛苦没有白费。20年来,从他手上出去数以万计的产品,没有一个是次品!老周自豪地说:“因为,经过我手的每一块材料,都是对得起良心的精品。交给后面的兄弟们,他们拿出来的一定也是精品!”

责任编辑:张亚云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