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胜波(左)到杆石桥街道调研共青团工作。本人供图
深入“拉手楼” 直面“蚁族”青年诉求
冬雨绵绵,寒风刺骨。2015年11月22日,尚胜波冒雨来到七贤街道“城中村”——后龙村,与在此聚居的青年零距离交流。
走进“后龙窝庄”牌坊,映入眼帘的是这样的一幕:坑坑洼洼的脏乱土路,横七竖八纠缠着的电线,随处可见的密密麻麻的小广告……
继续往里走,出租楼房林立,以四层楼居多,楼间距大约2到3米,行人通行十分狭窄,被当地人们称为“拉手楼”。而几乎每栋楼房入口处,都放着一块小黑板,上面写着四个大字:房屋出租。
“‘拉手楼’内光线昏暗,进去好一会儿眼睛才能适应。房子里面没有暖气,比外面还阴冷。”尚胜波告诉记者,出租楼楼梯狭窄,走廊两侧被分割成几平方至十几平方的格子房,每月租金约300元,屋内设备简单,标配是一张床、一台吊扇。
住在这里的都是什么人?
“村子里流动人口众多,以低收入群体为主,工资普遍在2000元左右,生活水平较低。”尚胜波说,因为房租便宜,外来务工人员、刚毕业没几年的大学生,会选择暂居于此。
在与租住青年交流过程中,尚胜波发现,很多租客缺乏安全感,相互交流互动少,娱乐活动单一,下班后通常是通过手机上网来打发时间,“还有青年反映,后龙村地势低洼,下雨时不好走。”
尚胜波想依靠团组织的力量为这些青年人做些事情,于是,他跟一些青年互相加了微信,通过新媒体与后龙村年轻人建立起长久联系,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和迫切诉求。
后来,尚胜波提出在村里建立青年服务点的建议,与社工组织合作,长期开展青年服务,针对外来务工青年开展就业帮扶、法律维权、心理疏导等方面的服务。
在半年的时间里,了解基层工作,总结基层经验,发现基层问题,解决基层困难,服务基层青年,是尚胜波此行的主要任务。与此同时,下沉基层也带给他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正如尚胜波所言:“我对城市社区共青团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这也是我们共青团改革破解联系青年问题、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解决基层四缺问题的重要领域,我觉得大有可为。”
相关链接:
团干部“常态化下沉基层”系列报道之一
团干部“常态化下沉基层”系列报道之二
团干部“常态化下沉基层”系列报道之三
团干部“常态化下沉基层”系列报道之四
团干部“常态化下沉基层”系列报道之五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