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王淑芳:20余载北斗路 青春书写情怀依旧

发稿时间:2017-08-26 07:35: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刘芊芊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曾讲过,“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梦”发自亿万中国人的肺腑,也起始于每个人的点滴之愿。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舍小家为大家传递家国情怀,他们身体力行凝聚社会向上向善的力量,他们就是“圆梦中国人”百姓宣讲活动的宣讲人。中国青年网特别推出“圆梦中国人 奋斗最青春”系列报道,分享宣讲成员在人生成长奋斗的道路上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的青春励志故事,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圆梦中国人 奋斗最青春”系列报道② 

  8月4日,王淑芳在“圆梦中国人”全国首场宣讲会现场发言。中国青年网记者 刘芊芊 摄

  中国青年网北京8月26日电(记者 刘芊芊) “我叫王淑芳,不过经常有人叫我‘北斗’。也是这样的宣讲会,散场的时候就听有人喊:‘北斗,北斗留一下!’我不知道今天会后大家能不能记住我的名字,还是也叫我‘北斗’。”这是交通部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导航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王淑芳在“圆梦中国人”全国首场宣讲会现场发言时的开场白。

  王淑芳很喜欢‘北斗’这个称呼,因为她的两次人生选择都和北斗有关。22年前,王淑芳曾为参加北斗系统建设,弃笔从戎,成为一名职业军人;12年后,她又放弃军队的所有成就,转业到交通行业,把北斗应用于民生,成为北斗产业化推广和交通信息化领头人。

  28岁时担任北斗设计师,32岁时担任主任设计师,王淑芳既是两代北斗系统方案的论证者,也是4项国家军用标准的执笔者,多项成果填补国内空白,她见证了北斗的问世,也见证了北斗的成长,可以说,王淑芳的人生与北斗息息相关。

  舍家为国 投身北斗 

  王淑芳在交通运输部应急指挥大厅介绍北斗应用系统运行情况。本人供图

  很多人都有一个疑问:“到底什么是北斗?是天上的北斗星吗?”

  “北斗还真是天上的星,不过它是人造星。通俗点说,北斗就是中国的GPS。”王淑芳是这样回答的。

  听完王淑芳的回答,更多的问题接踵而至:“GPS是免费的,还那么好用,中国为什么要建北斗呢?北斗建成了吗?和GPS比北斗行吗?北斗现在能用吗?”

  ……

  那么,关于中国为什么要建北斗,王淑芳介绍道:“因为GPS系统是美国的,只要和美国国家利益冲突,美国就会毫不犹豫地局域关闭GPS,据说在局域战争中是真实发生过的,当然,我们没有亲身经历,也无从考证,但有一点我们是亲身感受过的。2000年以前,咱们使用的GPS定位精度是100米,现在是10到15米左右,100米是美国人为对卫星信号加干扰产生的,这就是GPS的S/A政策,叫选择可用性,也就是说他选择让你用你能用,不让你用你就用不成,这正是免费使用GPS所要付出的代价,所以为了国家安全,为了民族利益,中国必须建自己的导航系统。”

  2014年,北斗获国际海事组织认可,成为全球第三个海事卫星导航服务系统,这个信息点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没有太多感觉,但对王淑芳很重要,因为这是她23年前的梦想。

  1994年,王淑芳还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四的学生,正赶上北斗工程在筹备,筹备办的几位同志到北航去招生,王淑芳记得当时一位白发苍苍的总师说:“我们国家要建自己的导航系统了,除了美国GPS和俄罗斯GLONASS,北斗导航将是世界第三,将填补国内空白。”

  “世界第三!填补国内空白!”王淑芳一听就激动起来!可兴奋之余,王淑芳又犹豫了,“我家是农村的,靠借钱上的大学,我学的电子工程是当年最热门的专业,同学们有的出国、有的去外企,我当时的梦想就是尽快挣钱还钱,好贴补家用,我到底该怎么办?”

  经过反复思考,23岁的王淑芳放弃了外企工作机会,还是决定参军研制北斗,负责北斗用户机研制。当年北航电子工程系108名学生,她是唯一一个报名参军的。

  攻坚克难 研发北斗 

王淑芳在交通运输部海事卫星地面站系统调试。本人供图

  到了军队后,王淑芳负责用户机研制。当时GPS技术封锁,北斗系统建设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北斗就是在这种条件下开始的国产化研制。

  由于没有经验可借鉴,王淑芳和她的研发团队对于关键指标经常会选择两到三个团队背靠背去做,连通就证明设计对了,没通就说明设计有问题。有一次,死活就是连不通,没办法,研发团队就把几万个“010101”这样的二进制码全部打印出来,一点一点排查,找规律,最后发现,只是理论设计与工程习惯略有差异,虽然理论没有错,但结果就是连不通。

  在北斗研发过程中,像这样的情况是非常常见的。经过700多个日日夜夜的攻坚克难,那一天让王淑芳终生难忘——1997年夏天,天气非常炎热,研发团队一直调试到后半夜,突然,哗一下子,信号通了,这是一次重大的技术突破,意味着北斗的技术体制是可行的,王淑芳和她的团队见证了第一台北斗用户机的诞生!“当时我们就抱在一起哭了,泪水饱含了心酸和喜悦。”王淑芳回忆说。

  2000年第一颗北斗卫星升空,王淑芳和她的研发团队开始对北斗系统进行全面测试。炎炎夏日、骄阳似火,一测就是几个小时,他们甚至连把伞都不敢撑;瓢泼大雨、鹅毛大雪,这正是测试恶劣天气对卫星信号影响的最佳时机,于是他们也陪着用户机淋在雨中、冻在雪里。

  有一次,为了掌握下雪前后的数据变化,王淑芳在东北蹲守了一周,反复测试,反复比较。用户机按军品设计不怕冻,可测试仪器都是民品,一冻就“罢工”,没办法,王淑芳只好解开大衣,把测试仪器搂在怀里……

  就这样测试了几个月,因长期超负荷工作,过度劳累,王淑芳的心脏出现频发早搏,多次晕倒在工作岗位。有一次医生让她做24小时心率监测,她却带着监测仪跑去工作,由于用户机发射信号干扰了心率监测,监测仪白带了。但她的付出没有白费,“通过大量测试,为北斗国家军用标准制定积累了宝贵的数据财富。”王淑芳说起这段往事,丝毫没有后悔。

责任编辑:杨晓霖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