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沙场无名 电科候令 他们是朱日和阅兵的幕后英雄

发稿时间:2017-08-18 07:15: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李川 刘喆 许丹阳

 

  730日上午,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在朱日和联合训练基地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检阅部队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是习近平乘车检阅部队。新华社记者李刚 摄 

  中国青年网北京818日电(记者 李川 见习记者 刘喆 实习记者 许丹阳)他们是一群普普通通的电科小伙儿,在朱日和沙场阅兵中默默无闻,承担着幕后保障的光荣职责;他们三餐都与装备为伴,餐风沐雨、通宵达旦,宣表誓言:“怕困难,我们就不来朱日和了”;他们敬业严谨、朴实无华,时刻牢记与践行着传承军工人“科技兴军”的厚重使命。 

  科技兴军,是全面提高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水平的重要一环,也是党和国家赋予军工人的时代重任。正如习近平主席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上讲话中所言,“要全面实施科技兴军战略,坚持自主创新的战略基点,瞄准世界军事科技前沿,加强前瞻谋划设计,加快战略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发展,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对人民军队建设和战斗力发展的贡献率。 

  如今,当朱日和阅兵的旗鼓暂时偃息,那些曾驻守在阅兵幕后的“英雄”们回归位于祖国各地的岗位上,继续追寻着他们卫国强军的青春梦。    

 

雷鸣在朱日和训练基地调试扩声系统。本人供图 

  入驻30天,7次全要素预演…… 零基础开篇 时间是最大挑战 

  7月末的内蒙古朱日和,天高地阔、军旗猎猎、军姿飒爽,为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一场气势磅礴的盛大阅兵式隆重举行。 

  12000名官兵、37个方队、571套装备、100余架飞机所编成的8个空中梯队,在朱日和接受检阅。而对于那些兢业奉献在朱日和阅兵幕后的保障人员而言,他们同样也是经历了一次光荣的检阅。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研究所,是朱日和阅兵中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15家参与保障单位之一,由中国电科三所北京奥特维科技有限公司40多位人员所组成的专业保障团队,负责整个阅兵场地的扩声系统。严格而言,这就是朱日和阅兵中的“嘴巴”和“耳朵”。 

  初次见到担任阅兵扩声系统的总设计师雷鸣时,虽然距离阅兵已时过半月,但强烈持久的阳光日晒在他脸上烙下的印记还没有褪去。 

  624日正式入驻朱日和训练基地,到83日最后离开,40天里,和团队其他成员一样,雷鸣平均每天只有两个小时睡眠,在这样的工作强度下他带领技术团队搭建起了整个阅兵场地的扩声系统。 

  对于雷鸣及整个扩声系统的技术团队而言,这是一场全新的挑战。“以往的阅兵是在天安门广场,周围有建筑群,而朱日和是一处完全开放式的露天场地,容易受到恶劣天气,诸如大风、沙尘、雷雨的影响,而且对设备会造成一定损坏。”雷鸣说。 

  雷鸣说,为了应对恶劣天气的严峻挑战,他们团队专门针对此进行产品研发,“包括扬声器的防风防沙防水,我们都做了特殊定制。此外,3公里长的阅兵线路,我们挖沟挖槽20多公里,线缆铺设150多公里,为保证声音效果传输不致衰减,我们将整个系统架构采用数字化网络架构,通过光纤传输,以保证信号能够传达至最远的地方。” 

  而除了全新的系统架构和多变恶劣的自然天气,对于这些幕后保障人员而言,最大的挑战还是来自于时间。 

  为了与时间赛跑,保证工期进度,唯有牺牲休息时间。“大概有六七天是几乎没有休息过的,有连续三天三夜是肯定没有合过眼的。”雷鸣回忆道。 

 

赖东林在朱日和阅兵现场留影。本人供图 

  这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连续高强度的工作只为保证阅兵的如期顺利进行。而在任务进行的关键时刻,就连担任项目负责人、负责现场整体指挥的北京奥特维科技有限公司党总支书记兼副总裁赖东林都冲到了掘沟敷线的第一线。 

  “从入驻现场到正式阅兵我们一共有35天,其中8天是保障预演,这样就只剩下27天,其中还有3天因其他任务不能进场,所以真正留给我们的时间所剩无几。有限的时间里,我们要完成全场从零基础到完整的建设,难度可想而知。”赖东林算着时间帐。 

  时间紧,任务重。与项目实施和保障同步进行的是阅兵式的预演,这是几乎同等规模的全要素阅兵,从目的而言是“查缺补漏”,验证实际效果。 

  “只要一进行预演,我们就无法同步开展建设。一个月时间里,全要素预演进行了7次,平均45天一次。我们的方案不断优化,考验应变能力,例如各种设备能否及时调整到位。”赖东林觉得,预演的效果一次比一次好,终于在第八次,即习近平主席正式阅兵时达到了完美。 

  而近30位分布在各个地方的系统操作人员,1000多个操作动作,同样需要按照时间点做到天衣无缝的衔接配合,一个操作失误,对于现场声效都是“致命”的。“这个真的是要做到米秒不差,分秒不差都不行。”赖东林说。 

  酷暑暴晒、雷雨风沙、昼夜温差大,这是来自自然环境的挑战;水土不服、睡通铺、停水断电,这是来自食宿方面的挑战;20余天完成全部建设、7次全要素预演,这是来自时间方面的挑战。然而,这些挑战,都化成了最后沙场阅兵的“完美”,也是电科人的使命彰显。 

 

谢海啸在朱日和训练基地。本人供图 

  防风防水防沙、数字网络传输…… 以科技为先导 创新是完美保障根源 

  729日这一天,朱日和曾突起一阵狂风暴雨。突发的恶劣天气曾令北京奥特维科技有限公司总裁谢海啸十分担心。 

  “风大雨大,导致我们很担心现场裸露的设备能否不受影响。”谢海啸说,虽然他们一开始便做了充分的防风防雨措施,但是仍旧担心“万一”。 

  730日凌晨2点,璀璨星空下,谢海啸带领团队成员最先进入空无一人的阅兵场地,逐一排查系统设备。“3公里的阅兵线路,我们来来回回走了两圈,一共12公里,等查完已经4点多了。”谢海啸说。 

  主席台拾扩音系统、阅兵道拾扩音系统、车载无线和有线扩声系统、视频控制系统、视频显示系统、视频网络系统、供电系统。这是中国电科三所在朱日和阅兵保障工作中所承担的具体任务。 

  但在赖东林看来,七大系统中最为关键的还是音频的拾扩音系统。“我们提供了166支长冲程有源扬声器,就是针对此次阅兵专门研发的,用时一个月便研发成功。” 

  赖东林表示,特制音响的作用是为了解决声音信号在远距离传输的情况下,高频和低频能够同时到达,以使得音色完美,而经过现实检验,这一技术达到预期效果。 

朱日和阅兵扩声系统保障团队在现场席地就餐。中国电科三所供图 

  雷鸣说,阅兵现场拾扩音系统技术创新主要集中三大方面,“第一项是扬声器技术,第二项是车载扩声技术,第三项就是车载内部通讯系统。例如,扬声器是第一次在国内采用特殊加载技术,使阅兵道的扬声器既要在大风中保持声音不散,还要让全场官兵听得见、听得清,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技术创新。” 

  而涉及到原始创新和改进的小项技术则“数不胜数”了,枪式麦克风安装了防风毛衣、防风电路,车载有线扩声系统在减小体积和重量的同时,还增大了声压级……类似的细节创新不胜枚举。 

  但在雷鸣看来,最大的突破创新还是在拾扩音系统的全新理念设计上。 

  “以往广场阅兵采用的技术理念是定压传输,这项技术在传输过程中会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中间一个线路断掉了,后面便全断掉了。而且定压传输距离有限,设备功率也满足不了朱日和阅兵要求。”雷鸣说,为此,他们采用了数字网络传输,一种星型连接方式,保证每个设备都是星型连接中的一个点,一个损坏也不会殃及其它。 

  “此外,我们采用了主备系统独立运行的架构,一旦主系统出现问题,备系统还能够独立正常工作,互不影响。我们的网络也是主备网络双网架构,主备系统都有双网支撑,整个系统运行非常稳定可靠。”雷鸣说。 

  创新本就是电科人的血脉和基因,如今,在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前,包括中国电科三所在内的120余名电科人再次发挥智慧和鼓起勇气,敢于尝试,敢于探索,将创新这一精神加以淋漓尽致体现。 

  谢海啸说,在阅兵开始那一刻,他们所有幕后保障人员都将注意力集中在场地内和调音室的系统设备上,心悬不定,“当第一声通过话筒传来的声音在耳边响起时,我们悬着的心终于落下去了,那一刻心情既踏实又激动,这是重中之重。” 

 

朱向前在朱日和训练基地调试扩声系统。本人供图 

  平均两小时睡眠,餐风沐雨冲锋在前…… 闪耀电科精神 吾辈将使命扛肩 

  “阅兵结束后,中部战区政委殷方龙上将曾在受阅官兵和保障人员总结会上评价扩声系统‘音量适中、音质优良、效果完美,保障的非常好’,这么高的评价我们都没有想到,感觉非常自豪。”雷鸣回忆道。 

  因为出色地完成了朱日和阅兵保障任务,中国电科三所被授予了“阅兵先进单位”荣誉称号,而这项荣誉在所有参与保障单位中只有4家获得。赖东林、雷鸣也被授予了“阅兵先进个人”称号,作为对他们杰出工作的认可和肯定。 

  朱向前,在朱日和沙场阅兵保障项目中担任项目经理,负责阅兵场地的具体建设,近40天的高强度工作,让他充分感受到了作为一名军工人的使命和职责。 

  “那么繁杂的保障工作,要在几天内完成,压力可想而知。大家都是凌晨3点睡,5点起,其实这是一种精神力量在支撑,就是电科精神。”朱向前说。 

  不光是电科精神,在这次阅兵保障工作中,无数震撼伟大的精神在彼此交相辉映。 

  3公里长的阅兵道,45米宽,6米高,要在几天内完成铺建,不也是一种可贵精神的体现。”朱向前谈道。 

  在现场无暇顾及阅兵盛况的谢海啸,回京之后还是重看了一遍阅兵视频,再次体验声效的同时,也感受了一把沙场阅兵的豪迈气势。 

  “像阅兵中的空中指挥系统、预警雷达系统、预警机等很多装备都含有电科制造的标志性产品。”谢海啸表示,作为一名电科人,他能在信息化时代的军事装备中看到电科生产的产品,内心充满了自豪感,这不仅是我国军事实力的展现,也是我国综合国力的展现。 

  赖东林说,朱日和阅兵保障项目体现的是电科人的奉献和担当精神,是作为军工人的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电科人有着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敢于担当、勇于战斗的精神传统。作为军工人,积极服务好国防事业和军队建设,才能无愧于这个光荣的称谓。” 

 

朱日和阅兵扩声系统保障团队全员合影。中国电科三所供图 

  “坦言来讲,我们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把一套这么复杂的系统建设和任务保障好,也是得益于保障部队给予我们极大地帮助和支持,他们所彰显出来的不怕吃苦、不怕受累的战斗精神令我们倍受鼓舞,我觉得电科精神和军人精神都是爱国情怀的体现。”赖东林讲道。 

  阅兵结束后,谢海啸、赖东林都相继收到很多领导同事、亲朋好友发来的祝贺信息,在他们眼中,扩声系统这件精密、精美的工艺品,在他们精心雕琢下,终于向世人展现了最为完美的一面。 

  在阅兵结束后,朱向前继续留守朱日和几天,完成扩声系统的设备交接后,在离开前夕他独自一人沿着阅兵道从头走到尾。 

  “我当时看到的是空落落的场景,很多阅兵设施设备都已经拆除,只剩下80个脚手架整齐地排列在阅兵道两侧,还有广场对面一根孤零零的旗杆。”朱向前说,他以为他原本会哭,但是却没有任何想哭的感觉。 

  而当朱向前走出朱日和基地大门的那一刻,喷涨的情绪夹衬着在基地近四十个日日夜夜的场景一下子涌出。朱向前说,积攒多日的压力和情感在那一刻同时释放,泪水也伴随他走过了30多公里路程。 

责任编辑:刘利影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