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北京百名年轻人捐助深山孩子十二年:省一顿大餐 帮一个孩子

发稿时间:2017-07-11 10:24: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王晓妹

  中国青年网太原7月11日电 (王晓妹) 经过近三个小时的颠簸,北京女孩贾菁和青青草助学项目志愿者一行乘坐的大巴车终于来到太原南站,准备转乘高铁返回北京。周末的这两天,他们刚刚在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完成了对几十户乡村孩子的入户爱心助学捐款。这种爱心捐助,贾菁已经坚持了十二年。

  故事还要从2005年的一个电话说起。这天,山西省希望工程办公室主任李增建接到了一个25岁北京女孩的电话,女孩说自己刚参加工作,和几个朋友一起,想要资助贫困学生。李增建当即为她联系好时任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团委书记的李军印,为女孩提供了一份40人的学生名单。

  武乡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是全国红色旅游重点县,同时也是国家级贫困县,境内多山,自然村分布零散,县域经济发展落后。资料显示,目前武乡全县有贫困人口3.3万,占农业人口的18.3%;贫困村215个,占行政村的57%。这一区域也是乡村儿童最需要帮助的地方。

  这个北京女孩就是贾菁。在此之后,贾菁和她的朋友一直与武乡县团委保持着密切联系。直到2016年底,李增建从共青团武乡县委处得知,贾菁和她的朋友们已经组成了一个公益团队——“青青草公益助学平台”,在11年间,对武乡地区的贫困孩子进行持续性地帮扶。

  这天,趁着青青草成员们返京之前,李增建驱车赶来。5月21日16时30分,跨过12年的光阴,从未谋面的李增建和贾菁,双手握在了一起……

  青青草志愿者和山西省希望工程办公室主任李增建(中)合影。中国青年网 王晓妹 摄

  都市白领和乡村孩子奇妙相遇

  参与青青草公益助学的200多名成员,绝大多数是生活在北京的白领。通过这个公益助学项目,她们与乡村的孩子,和武乡这片土地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李凌慧从事战略投资。她在2009年报名参加了青青草。她还记得2016年第二次到武乡进行家访时,正逢上瓢泼大雨,乡间的泥土被泡的软踏踏的,脚踩进去快把鞋顶没了。她们一行人去家访最后一个孩子的,在一个小土坡上遇阻了。雨湿路滑,一行人愣是爬不上去。

  正着急时,村口来了个接应的孩子,个头矮矮的,立刻转身找了个镐头,在斜坡上一镐头一镐头,铲出许多垫脚的坑,帮助队员们顺利上坡。这场景让李凌慧心暖暖的:你给予孩子们的爱,孩子们会以不同的方式来回报。

  在和这片土地的亲密接触中,青青草公益行中发生了数不清的故事。包启挺2011年加入青青草,2017年5月已经是他第六次来到武乡家访。此前,他和另一组成员在上一次的家访中发现了小范敏(化名)患有先天性脊柱骨裂,他们萌生了为小范敏筹款治病的想法。尽管,这并不在他们的帮助范围之内。

  在没有众筹等多元筹款渠道的年代,他们发动身边的朋友、在社交平台大声疾呼,帮助小范敏筹足了两次手术的费用。目前,第三期手术费也已经凑齐,只等待小范敏进行最后一场手术,他就能和普通孩子一样奔跑在阳光下。

  陈虎两次都带着11岁的女儿楚楚和青青草成员一起进行家访。晚上有时住在受助家庭,楚楚和受助女孩小玲(化名)一起睡在一张床上,一起看星星,荡秋千,手拉着手唱歌。

  武乡县团委书记张钰坤对青青草成员的“严谨、细心”印象深刻。她们每次家访都是穿着统一的素色服装,一组两人家访时,一个人和家长聊,一个人和孩子聊,为的就是避免孩子从家长口中听到重复的“苦难历史”。甚至在发放捐赠品时,她们都会注意将物品置换成统一的颜色,避免孩子们产生心理落差。

  “来到武乡做公益的组织有很多很多,但多数都是零星碎片化,或者‘一次性公益’,发钱了事。12年坚持下来的只有青青草。”张钰坤说,青青草已经与武乡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县团委系统的人换了一批又一批,但每次青青草做公益,即使是已经离开团委工作岗位的人,也会抽空参加。

  “青青草已经融入了我们的骨髓和血液。”张钰坤说。

  实际上,助学带来的改变是相互的。“不止是改变孩子,我们自己也在被改变。”青青草一名成员说道。在这里,乡村的孩子们,或许凭着这些爱心捐助从此改变命运。而同时,深受城市病困扰的成员们也能从都市快节奏的生活中抽身出来,寻找内心的片刻安宁。

青青草志愿者正在进行家访,和受助孩子谈心。青青草成员供图

  省一顿饭钱帮一个孩子

  “当时我的想法非常简单,只是想捐助个孩子。”贾菁说,25岁自己刚参加工作,想到自己在北京的一顿饭钱就是山区孩子很长时间的生活费,她坐不住了。想把这些钱亲自送到学生的手中,后来辗转联系山西省希望工程办公室,并得到武乡团委发给她的困难学生名单。

  “一共是四十个学生。”贾菁说,武乡县团委非常负责任,这份名单中学生的家庭情况介绍的非常详细,都是已经进行过家访,确定属于贫困的。在那个只能通过邮件联系的年代,贾菁给身边所有认识的人都发了邮件,发动大家一起来捐助学生。

  乐观的是,第一次就有20多个学生被认捐。贾菁和朋友们一行四人倒了好几趟火车,转乘汽车到达武乡县,在当地团委工作人员的协助下,对20个家庭进行一一走访,将捐助款送到他们手上。从武乡回到北京,贾菁所在的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的同事纷纷向她打听如何进行资助。在爱心的持续注入下,这份名单中的余下20个学生也被全部认捐。贾菁感到前所未有的快乐和成就。

  2006年,共青团武乡县委给了贾菁新增的学生名单,她用同样的邮件发动等方式完成了筹款,并实地家访,进行面对面捐助。2007年,在贾菁尚未发动筹款之前,已经有很多人追着她问“什么时候去武乡”“什么时候捐?”……贾菁身边汇聚了越来越多志同道合的人,并逐渐形成一个公益团体。

  12年间,不断有新的成员加入,爱心助学之行渐渐由几个人增至几十人、上百人。2010年,为了规范化管理,组织成员们选举产生了青青草公益助学平台执委会。一个草根公益组织就这样诞生了。

  截至2016年底,青青草已拥有成员212人,其中正在捐助学生的资助人有99位,累计资助贫困家庭孩子1215人次。

  在进行家访时,青青草成员们常会发现一些迫切需要救助的对象,但在进行大项目的捐款时,因为不具备民间公益组织的注册条件,导致不少项目流产。为此,青青草成员们也一直在努力向正规化方向发展。

  2017年3月,青青草与北京新阳光慈善基金会合作,作为“北京新阳光慈善基金会青青草助学项目”进行宣传并公开募集资金。此举意味着,青青草将可以通过签订合同、协议等方式与各类企业、机构广泛开展合作,并可以为资助方开具正式发票。

  “虽然只是挂靠性质,但我们感觉自己又充满了力量和干劲。”贾菁说。目前,变身“正规军”后,青青草执委与义工们正在紧锣密鼓地制定宣传和筹款计划,希望能将武乡县的一对一项目复制到更多地区,开展更为系统的学生心理辅导、素质教育帮扶和学校软硬件提升等项目。

  在公益路上感受时代变迁

  贾菁现在还记得,2005的武乡县城只有一座二层的小楼,整体建筑风格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样貌。从县城出去,只见到泥泞的土路和低矮的房屋。12年过去了,武乡县城也在一点点发生变化,有些村子铺上了水泥路,县城里出现了住宅高楼、娱乐场所和更多的商铺。贾菁感到,曾经灰旧落后的武乡正在被新时代染上斑斓的色彩。

  2009年以前,北京与太原尚未开通高铁,贾菁和朋友们需要乘坐近10个小时的火车到达太原,然后租车前往武乡。到达武乡后再转租面包车去到那些偏远的自然村的孩子家中。2009年后,北京与太原高铁开通,只要三个小时,就能很快到达太原,时程缩短了一半以上。

  青青草成员们最先关注到的是“90后”“00后”孩子身上的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中的留守儿童也在不断增加。他们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帮扶,精神食粮更为紧缺。青青草开始引导资助人有意识多与孩子接触,并在精神层面给予孩子们最大的关怀。

  “除了钱,我们还能给孩子什么?”青青草的成员们先后筹资为武乡县五六个乡镇小学,如监漳小学、是北纬臻小学等多所学校捐赠了图书室,并为贾豁中学、庄底小学等,捐建了多媒体教室。

  令武乡县团委书记张钰坤感动的是青青草成员们的“认真、做实事”。他们捐建图书室都是选择孩子们喜欢读的、适合孩子们读的书籍,有的是从自己子女的书架上拿来的,有的是群捐的,有的是按照北京市中小学校的书单买来的,他们一直在关注“孩子最需要什么” 。

  为了调动孩子们的阅读积极性,青青草成员发动孩子们写读后感,将孩子们的文章带回北京一篇篇过目。评选出优秀的篇目,在下次家访时带去奖励品,激发孩子们持续的阅读兴趣。

  在一次次的往返中,成员们的精神领域正和武乡这片土地深深连结。涌泉乡凹里村人王宛萍和丈夫都是残疾人,儿子和女儿都在上学,2013年开始接受青青草的资助。每次青青草成员到武乡时,她都要带上自家种的红薯等农产品,亲手送给他们。在某次青青草成员包车前往武乡途中,大巴车司机竟然是曾经被他们资助的孩子之一。每年,都会有被资助的孩子写信、看望他们……

  贾菁说,成员们只希望通过贡献一些微薄之力帮助孩子们增强面对生活的信心、勇气。据统计,2016年,青青草资助的151名孩子中已经有22名学生考入了大学,实现了人生命运的转变。

  2017年6月24日,山西省高考录取分数线出炉后,李凌慧兴奋地给中国青年网记者发消息说:“我资助的娃考了472分(文科),今年大学应该是没跑了。”

责任编辑:芮喆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