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眼底未名水,胸中黄河月——北大2017年赴基层和西部地区就业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

发稿时间:2017-07-03 11:09: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吴楚 李亚飞

北京大学欢送2017届赴基层和西部地区就业毕业生。李香花 摄

  中国青年网7月3日北京电 (记者 吴楚 实习记者 李亚飞)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追求先齐家,后平天下;

  “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时下,国人普遍能接受“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认知;

  古今表述不一,但一以贯之的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近年来,北京大学深入实施就业“家·国战略”,鼓励当代大学生赓续北大百年家国传统,“回家乡做贡献”、“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日前,北京大学召开的2017年赴基层和西部地区就业毕业生欢送会上公布数据:7年来,北大已经与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在优秀毕业生培养与输送、人才合作与交流领域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合作成果,签约基层和西部地区的毕业生屡创新高,年均增长10%以上,今年人数更是破纪录的达到450人。一批优秀的毕业生在基层工作的岗位上成长起来,如在大山深处扶贫攻坚的博士副县长王锋,扎根帕米尔高原、辗转多个边陲乡镇的钟梓欧,带领贫困村成功“摘帽”的第一书记陈俊等。

  “原因无他,情怀二字”

北京大学2017届政治经济学博士毕业生刘铠维。李香花 摄

  “任何一个北大人心中或多或少都会有着一种‘家·国’情怀”,在一些人看来,做一名选调生,到西部,下基层,远离故土,无缘都市,和艰苦为伍,与琐碎为伴,需要在心理、身体,个人、家庭等方面下很大的决心,甚至还要经过一番煎熬纠结的心路历程,而对于到福建基层成为一名选调生的北京大学2017届政治经济学博士毕业生刘铠维而言,这一选择,是个很自然、很幸福的过程,是个本能、没有犹豫的选择,没有、也不需要经过刻意地自我动员,“原因无他,情怀二字。”

  对于北大人而言,运用所学报效家乡、服务国家,不仅是不言而喻的情怀,更是流淌在自身血脉里的基因。刘铠维仍清楚地记得,大二那年与全体北大2008级本科生一起参加国庆60周年“我的中国心”群众游行时的场景:“当我昂首阔步走在天安门前的时候,我仿佛感觉到是在与北大、与祖国一同前行,仿佛全中国的目光都凝聚在我们身上。”

  刘铠维常常觉得是因为北大的光环,自己才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别人才更有耐心来包容自己的缺点、放大自己的优点;也正是因为北大的经历,社会才更愿意相信自己能成长为一名有为青年,国家才更放心地给自己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这是母校带给我的幸福。”

  不唯如此,作为选调生的坚强后盾,北京大学在选调生工作制度建设、毕业生思想引领、基层就业氛围营造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先后出台《关于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和西部地区就业的意见》和《北京大学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和西部地区就业的若干政策措施》,并专门设立西部基层就业奖励金;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以各地方选调生项目为抓手,成立专项工作办公室,建立健全“整体动员、分类指导,择优推荐、重点奖励,典型示范、持续培养”的工作机制;通过“毕业生就业党员示范引领班”、选调生先进事迹报告交流会、《北大选调生》电子期刊等载体,在全校营造了“奉献基层、服务社会”的良好就业氛围,在物质、精神上给予选调生“最强支持。”

  “望天眼要尖,走路脚不颠”

  当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且随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的陆续出台,国家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民族的复兴在于百姓的小康,而“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基层和西部地区一根针穿起千条线,地位特殊重要、工作繁重杂乱,不仅事关国家重大战略的具体落实,更决定“老乡是否小康”成败。

  被当地干群当作人才来看待,信任并期待、地方组织部门重点“引进+培养”,扶上马再送一程的选调生在这个“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伟大复兴目标”的历史时期,如何以知引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

北京大学2013届中文系硕士宗立冬。李香花 摄

  “用真心换真心”、“基层百般滋味,人生需要笑对”,北大2013届中文系硕士、宁夏2013年定向选调生、时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利通区金积镇副镇长的宗立冬,“一双嫩手光荣地覆满了硬茧”,不仅把自己的基层“被狗咬过,被大雨淋过冰雹砸过,被群众骂过围过甚至挠过打过”的基层工作经历写进案头,“顺便”作为先进人物在《人民日报·海外版》现身说法。

  “选调工作和基层工作不是一部‘罗曼蒂克史',而是一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万事只有经历方知难,读万卷书容易,行万里路确不容易。”2014年广西定向选调生、现任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阳县百育镇党委书记的北大2014届博士谢旦杏这三年来最深的体会就是知易行难。

  在繁杂的乡镇工作之外,谢旦杏深入调查研究,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主笔了六万余字的《田阳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为田阳县十三五的发展高质量的谋划定位,获得了当地领导的好评。

  2016年志愿赴新疆南疆工作的北大毕业生郑明凤面对南疆繁重的发展任务、维稳要求和民族团结需求,从坚持自学维吾尔语做起,目前已能简单交流;义务辅导维吾尔族儿童学习汉语,与维吾尔族群众结对认亲,经常来往走动,增进民族间感情;在扶贫攻坚战中,发挥当地人口和产业优势,规范畜禽养殖合作社和干果加工合作社运行机制,联系协调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至本地企业就业增收。

  此外,他深入调查研究,撰写的《推动龟兹文化发展 打造全域旅游样板》获地委委员、县委书记批示采纳。

  “我愿把自己小小的梦想种在黄河边,任它饱经风雨洗礼,相信就在不远的某一天,它一定能像塞上江南的万亩稻田一般碧浪接天,茁壮绵远”,立身伟大时代,参与之事看似微小,却关系国家稳定、民族团结,宗立冬、郑明凤和刘铠维、谢旦杏们的选调生涯或刚刚开始,或已经风生水起,假以时日,他们何尝不会成为这个时代的担当者、引领者,不负北大荣光,不负伟大时代,无愧同学少年,无愧风华正茂。

  北大人的“第一粒扣子”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韩毓海。李香花 摄

  “这些毕业生主动选择到基层去学好“基层学”这门大学问,很好地诠释了北大精神的魅力和力量,是北大的光荣”,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韩毓海表示,如果说母校赋予这些毕业生以光环、情怀,那么反过来,这些毕业生则是北大人“家·国”情怀的最佳体现者。

  从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到我国革命、建设、改革伟业的见证者、先行者,北大人的“家·国”情怀也多次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赞扬。2014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大学并与师生座谈。他寄语青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因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郝平(左)接受钟昕锐代表赴基层和西部就业毕业生向学校赠送的用指印制作的北大红楼手绘画。李香花 摄

  “北京大学2017年赴基层和西部地区就业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是北大人坚守以‘使命意识’、‘学习意识’、‘实干意识’、‘担当意识’为核心的‘家·国'情怀的真实写照”,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郝平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青年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结合,而今天的北京大学正处在推动“双一流”建设和全面实施综合改革的关键时期,又具有“服务西部、奉献基层”光荣传统,应牢记使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培养“以天下为己任”、引领未来的人才,服务于国家战略需要,将青年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作为重要社会责任,将面向基层和西部地区培养和输送人才作为“十三五”期间服务社会的重要举措。

责任编辑:芮喆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