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上B站看弹幕的85后导演:立志将党史拍得更好看

发稿时间:2017-07-01 07:37: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张群 曾繁华 刘一梦

  “青春绽放跟党走 同心共圆中国梦”系列报道①

  上B站看弹幕的85后导演:立志将党史拍得更好看 

  85后新锐导演赵启辰,代表作纪录片《河西走廊》、《重生》等。中国青年网特约记者 邢燕 摄

  中国青年网北京7月1日电 (记者 张群 曾繁华 实习记者 刘一梦 )“以年轻人的视角去阅读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并把它拍摄成一部精美的纪录片呈现给观众,是我们年轻党员应有的责任与担当。”近日,记者走近85后新锐导演赵启辰,邀他与广大青年网友分享党史纪录片《重生》台前幕后故事。

  党员身份 坚定《重生》创作的理由

  为何拍摄一部党史纪录片?“我是一名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员,这是我接到党史纪录片《重生》拍摄任务时非常坚定创作的一个理由。”作为新锐导演,赵启辰监督指导并制作了近40集纪录片作品,其中《河西走廊》、《重生》、《东湖梅岭毛泽东》、《北上——长征在哈达铺》等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

  专注中国人文历史纪录片的拍摄,弘扬中华民族的先进文化,与赵启辰是一名共产党员所担负的责任使命密不可分,党史纪录片《重生》就是他将党员使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生动体现。

  163个重要景观节要的历史瞬间、174位有名有姓的历史人物、6个月呕心沥血、5集共计260分钟成片……纪录片《重生》通过强化剧情式叙事的表现方式,以搬演的形式,全面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自诞生到新中国成立28年间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和伟大复兴而走过的峥嵘岁月。赵启辰坦言,拍摄这样有着重要历史意义的纪录片并非易事,“拍摄过程中需要对大量具体史料进行严密考证,在有限空间里创作出让观众接受并喜爱的影像内容,这是一次非常严格的挑战。”

  关于纪录片名字“重生”的由来,赵启辰解释说,习近平同志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系列活动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这一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纪录片名字“重生”正是取义于此。

  在赵启辰看来,作为一部党史纪录片,以“重生”命名主要蕴含三层意义,它既是中华民族的重生,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生,同时又是创建者自身的重生。

  “所谓中华民族的重生,是指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浴血奋战赢得胜利,开启了新中国的新篇章;在这段特殊时期,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从创建到星星之火,再到燎原之势,并最终历经艰难险阻带领人民成立新中国的过程,是中国共产党的重生;而对于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来说,这是一次信仰的追寻之旅,此乃是创建者自身的重生。”赵启辰这样解释。

  抓住细节 增强其历史真实性

  “我们在《重生》拍摄过程中着重对细节下足功夫,最大限度地增加其历史真实性。” 赵启辰介绍说,纪录片中涉及的每一个环境、场景、人物及心理状态都进行了详实考证。 

党史纪录片《重生》片中镜头。资料图

  在拍摄筹备阶段,赵启辰用了整整两个月、每天十几个小时的时间,大量翻阅党史、重要人物回忆录等史料,以便于形成对于事件的完整描述。

  “只有认真去了解每个场景,仔细考证每个细节,才能将片中塑造尽量还原到本真的样子。”赵启辰告诉记者,细节考证得越多,越觉得自己像一个学历史的学生,也越来越感到自己所学习和掌握的资料还远远不够。

责任编辑:杨晓霖
返回首页>>Loading...
首页 |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尾页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