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北京6月25日电(记者 开可)“梅兰芳先生是神一样的存在,把中国人自己的审美表达地淋漓尽致。这种审美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绝对不能丢的。”提到梅兰芳,杨楠的崇拜和尊敬溢于言表。
杨楠是上海京剧院的青年演员,将出演在6月28日于北京首演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男主人公罗密欧。这次的演出对他来说,实现了三个“跨越”。
《罗密欧与朱丽叶》排练现场。中国青年网记者 开可摄
第一个是地理位置上的跨越,从上海到北京。杨楠的工作地点在上海,为了演好这出戏,他需要挤出时间到北京排练,又得保证上海的正常工作不能受到影响。第二个跨越是京剧到昆曲的跨越。这次的演出是京剧演员用昆曲的唱腔来展现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旷世情缘。最后一个跨越便是这部戏本身,用中国的传统艺术来表现西方的爱情故事。
从2月接到《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剧本,杨楠觉得唱腔不是问题,却又是最难的问题。京昆不分家,和许多京剧演员一样,杨楠从小就学习昆曲,因此在唱腔上不存在什么问题。但杨楠觉得,最难的是如何通过唱将词意表达出来,词写得再完美,如果演员不能在舞台上展现出来,词依旧只存活于剧本中。
相比“罗密欧”,“朱丽叶”的表演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张鑫来自国家京剧院,和杨楠不同的是,张鑫接受到的昆曲教育出现了“断层”,“现在的京剧演员会昆曲戏的不多了。梅兰芳先生那一代的京剧先辈,每一个人都会演很多昆曲戏,但是我们这一代青年人对昆曲知之甚少,甚至是完全不会。”
张鑫说自己为了演好这部戏,跟着编剧陈超又“回炉重造”了一次。“从最基本的身段开始,像小娃娃学戏一样,重新开始。昆曲打底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们缺失了这一层。”张鑫说道,“《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部新戏,如果不是之前接触过《游园惊梦》《刺虎》这两出梅先生打造的骨子老戏,我今天不可能成为朱丽叶的主演,我自己都是心虚的。”
2016年,《罗密欧与朱丽叶》受邀参加爱丁堡国际艺术节展演。这也是张鑫第一次以京剧演员的身份到英国参与演出。演出的效果超出了张鑫的想象。英国观众的好奇心让他们想知道,中国的艺术究竟是怎样来表现莎士比亚的大作的。
“他们看戏都在‘哇’这样地惊叹,觉得不可思议。全世界的话剧都是一样的表现形式,可能只是创作角度不同。但是只有中国文化背景下生成的戏曲才是人物、唱腔等综合起来的表演形式。”张鑫说,台下的英国观众有时候看着看着就两手托腮,痴痴地看着舞台上他们的表演,“虽然是在舞台上演出,但是他们愿意被你牵着走,能很快产生共鸣。”
《罗密欧与朱丽叶》排练现场。中国青年网记者 开可摄
“英国爱丁堡国际艺术节是个很大的平台,在此之前没有任何体制内的戏曲团体受到邀请。我们演出之后,受到欢迎的程度、来商业洽谈的英国其他剧院,都证明我们当初的想法是对的。我想给昆曲找一个更大的平台,题材可以是国际化的,但是内核一定是传统的昆曲艺术。”陈超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编剧兼导演。他最初的想法很简单:给昆曲一个更大的舞台。
2015年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英国,在伦敦金融城市政厅发表重要演讲,提议中英两国共同纪念莎士比亚与汤显祖逝世400周年。
那时候,陈超就在想,怎么用中国艺术来表现英国的大师。他想到了昆曲:“昆曲气质唯美,和莎翁著作《罗密欧与朱丽叶》基调相近,都是唯美、凄婉。”
“我的戏的主体永远都是中国的传统艺术。如果是莎翁题材的戏,不可能全部依靠昆曲来表现,因为服装、扮相上就和原著有冲突。而昆曲的表演主要是依靠服装、身段,没有这些,昆曲的精华就没有了。所以,这部戏在改编的时候始终坚持主体一定是昆曲艺术。”
《罗密欧与朱丽叶》在爱丁堡的成功,证明了陈超的最初想法,昆曲可以有更大的舞台,题材可以国际化,但是内核一定是中国的传统艺术。
“如果按照西方人的想法和剧情,按照西方人喜欢的东西去改编的话,是对中国文化和中国艺术的亵渎。”陈超对记者说,“中国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积淀的文化和艺术是传承下来的,是多少辈名伶的智慧结晶。对中国的文化和中国的艺术有敬畏之心,这是从事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必须具备的一点。”
外国题材为我所用、为我服务,这是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国门的思路之一。
“可能开始有的人对‘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个主题感兴趣才去看,看了之后可能有很多人去关注昆曲,因而关注中国文化和中国艺术。”陈超说道。
就像陈超所说,中国的文化艺术是代代传承下来的,作为青年演员,杨楠觉得最重要的还是传承,“就拿京剧来说,就得活到老学到老。它的表演手段和方法实在是太多了,而且都是通过不同的程式动作来表现的。如果没有很好的继承,就不会有更多的手段来表现。不同的门类,只有把手段都储备得非常齐全之后,才有能力说创新。”
欢迎拨打中国青年网新闻热线010-57380651或发送新闻线索至邮箱youthpress@126.com;关注“中国青年网”(ID:youthzqw)微信公众号,可直接对话记者,曝料线索。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