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北京5月5日电 (记者 杨月) 中国人的航空强国梦从未如此真切!首架国产民航干线飞机C919于5月5日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首飞。这是中国首次按照国际标准研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客机。由于国内外的高度关注,它有了新名字——“全民网红”。然而鲜有人知,这个“全民网红”从立项到投产,台前幕后经历了怎样曲折的故事。中国青年网记者专访了2006年国务院大飞机论证委员会成员——高梁。
2006年国务院大飞机论证委员会成员高梁。本人供图
高梁曾于1999年在《经济管理文摘》上发表文章《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从“运10”的夭折谈起》,引起了当时中国航空工业的高度关注。2003年,88岁的“两弹一星”元勋、两院院士王大珩向去看望他的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提议“中国应及早上大型飞机项目”。2007年3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大型飞机重大专项领导小组关于大型飞机方案论证工作汇报,原则批准大型飞机研制重大科技专项正式立项。一直为国产大飞机奔走呼吁的高梁参与了大型飞机方案论证工作。
首架国产民航干线飞机C919在机库内做首飞前最后的准备。图片来源:中新网
中国青年网:首架国产民航干线飞机C919首飞最重要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引起国内外如此高的关注?
高梁:这是一款完全按照国际主流适航标准和国际市场运营标准研制的干线飞机,之所以国内外保持高度关注,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经济方面,发达国家为什么发达?因为其产业结构比较高级,技术含量高,比如大飞机的技术,是多年研发的积累,是实现国民人均高收入的基础。C919完成首飞、实现量产后,将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拉动经济发展,极大提升“中国制造”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二是安全方面,对于中国来说,C919不仅仅是一款干线客机那么简单。它意味着中国民航将不再依赖国外进口,中国的飞机制造真正走出一条自主研制的大发展之路。有了制造基础,民用可随时转为军用,两种需求都将得到满足。
中国青年网:大飞机将对中国经济产生怎样的带动作用?有没有具体的估测数字?
高梁:从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来说,大飞机是产业升级与优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只有高技术产业才有高附加值,如果我们总是停留在低端加工业的话,无法实现高附加值,也就无法真正增加国民收入,从长期来看这是一个必然举措。
从西方国家的情况来看,航空产业的产品可能对多个行业领域带来拉动效应,包括材料、电子制造、高端制造业等。按照他们的估算,这种拉动效应大约是1:14的关系。也就是说1架飞机将能带动近14倍的经济效益。
首架国产民航干线飞机C919在上海浦东机场进行高滑抬前轮试验。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青年网:这么好的一件事,却曾长时间搁置,是什么因素导致了大飞机项目的“姗姗来迟”?
高梁:新中国的航空制造业,是从无到有发展起来的。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战争创伤还没来得及医治,中央就下决心成立空军。毛泽东同志说:我国是一个大国,世界上有的东西,我们不能样样都有,但是重要的东西如飞机和汽车,我们就一定要有。1954年,中国第一批飞机及其发动机试制成功。两年以后,中国首次试制的歼5喷气机获得成功,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少数几个能成批生产喷气飞机的国家之一。1968年,我国轰6飞机(仿苏Tu-16)试飞成功后,周总理就提出“能不能在轰 6的基础上设计一种喷气式飞机。”1970年决定上马708工程--研制运10飞机。
运10飞机的设计研制,从提出设计大纲到试飞上天的全过程,坚持了“以我为主”,在运输类飞机领域第一次摆脱了对国外机型亦步亦趋的跟随路线,1980年首次试飞成功。大型飞机的研制是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当时,在没有足够计算机硬软件的支持下,运10的研制贯彻实施了高度平行交叉作业,实际上是今日提倡的“并行工程”原理的雏形,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改革开放后,波音公司和空客公司的技术主管来参观640所,对我国在当时落后的技术条件下能成功组织如此大规模的系统工程,十分赞赏。
然而,由于当时国力有限,后续资金无法持续跟上等原因,运10飞机并没有真正实现量产,非常可惜。
中国青年网:改革开放初期,大飞机曾考虑过通过引进国外技术来生产,后来这条路为什么没走通?
高梁:我们在改革开放之初,通过国际交流引进技术,纺织、家电等轻工业得到了不少实惠。但是在一些存在敏感性的核心技术领域,我们也曾尝试通过这样的合作方式来获得先进技术,但在多数情况下是失败的。上世纪90年代,我们曾试想和欧洲空客合作,引进商用大飞机。我们谈了将近10年,然而后来空客单方面宣布合作中止。
白白耽误10年,对我国航空业打击非常大,因为等于是把我们整个航空业发展的中长期计划给打乱了。我们必须重新规划,发展自己的商用飞机产业。所以才在2005年以来的两次“五年计划”中,先立项支线飞机,再立项干线飞机。
从80年代到90年代,大飞机项目曲折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得到很深刻的教训。我们希望在高技术方面通过国际合作发展自己的能力,但当你还不拥有一定技术实力的时候,就不可能与人家平起平坐,人家看不起你,国际合作也很难谈成。特别是在战略性的、带有国防敏感性的产业中,想通过技术引进来发展是很难的。人家的产业技术含量高,这是他们多年研发的结果,是实现本国国民人均高收入的基础,人家凭什么随便给你?
首架国产民航干线飞机C919总装车间。资料图
中国青年网:这样的挫折反而激发了中国自力更生研发国产大飞机的决心,当时在大飞机项目论证过程中是如何考虑的?
高梁:当时考虑的是我们的差异化优势,比如一方面,我国计划经济积累下来的比较全面的产业体系是其他国家不具备的,我们制造能力、研发能力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积累。另一方面,我们是大国,注定不能以小国的发展模式为范本。大飞机的制造,意味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大国必须未雨绸缪、总体谋划。
当时社会上也有人说,运10已经被否了,不要旧事重提了。但我们认为,第一,已有的技术积累和研制队伍,是国家宝贵的资源,不能浪费。第二,中国民用航空的市场潜力十分巨大,如果永远依赖从外国引进飞机,经济上的损失是惊人的。那时候我国民用客机仅有577架,当时根据国际几大航空公司预计,2020年中国民用客机的需求大概是2600架(现在新的预测是到2030年大约在4000至5000架的规模)。这样有潜力的产业为什么不干?难道永远跪着走?
这个论证和当时的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论证是相互呼应的。当时国家科技创新发展在“自主创新”还是“开放创新”问题上发生过争论,一些经济学家曾经根据西方“比较优势理论”,质疑我们的科学技术界,说改革开放以来多数的的先进技术是靠引进外国的,何必自己搞科技,何必以我为主?我们的航空专家回应:有没有国家战略安全的概念?关键技术不能受制于人!老路非走不可,否则没有未来。
从国防安全的需要来看,发展民用大飞机也有很大的利益。美国是民用航空工业第一强国,他们的很多军用特征飞机是民用机改造的,比如预警机、电子侦察/对抗机,加油机等。我们曾经和以色列合作,引进他们的电子系统改装预警机,但在美国的干预下以色列单方面中止协议,赔了我们2亿多美元。在这样的情况下,2006年,我们自己搞成了预警机,“大蘑菇”配上去了,这才能真正支撑起现代高科技战争。
在这样的外部刺激加上现实需要之下,国产大飞机呼之欲出。
中国青年网: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在多位院士的共同呼吁和国家的专项论证下,大飞机走上了自主研制之路,才有了今天的首飞。您如何看待C919在未来国际大飞机市场中的位置?
高梁:首飞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一般来说一款新飞机首飞到成熟,需要3至5年的时间。目前,我们技术上还存在差距,因为我们刚刚起步,波音和空客的技术却在几十年之内不断地进步,保证飞机在安全性、经济性、舒适性和环保性上不断提升,想马上超越是不可能的。从市场角度看,商用飞机是个商品,市场、尤其是旅客对它的信赖程度还有待检验。从一个科研实验项目变成一个产品再到一个产业,距离真正的商业成功还有一段路要走。
欢迎拨打中国青年网新闻热线010-57380651或发送新闻线索至邮箱youthpress@126.com;关注“中国青年网”(ID:youthzqw)微信公众号,可直接对话记者,曝料线索。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