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研发总监王曌介绍普诺明人工晶体研发之路。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川 摄
引领:“我希望为这个行业带来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公司研发总监王曌于2011年加入爱博诺德,当时该公司还只是一支仅有七位员工位于初创阶段的微型企业。这对于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已就读了11年、刚刚获得光学工程博士学位的80后王曌而言,面临着一个全新的挑战。
“哈工大是一所航天色彩非常浓厚的高校,我在毕业之时也面临着京沪研究所、高校老师、百强老牌外企等方面的择业方向,但是我毅然加入这个团队,一是因为人眼的光学系统和望远镜非常相像,并不背离我所学知识,再就是解江冰博士的一番话彻底打动了我。”王曌说。
“眼科领域鲜有真正光学工程出身的设计者,如果把你在光学工程的所学用到眼科领域,或许我们可以为这个行业带来一些不一样的东西,你愿不愿意和我一起,为中国眼科行业做点什么。”王曌回忆道,就是这番话,吸引着她义不容辞做出选择。
工人正在全封闭环境中加工人工晶体。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川 摄
看似新奇的领域并未成为王曌研发路上的桎梏,反而成为她大胆创新、频出佳绩的动力。凭借深厚的学术理论功底,在由王曌主导研发的第一款核心产品普诺明A1-UV可折叠人工晶体中,不仅设计成“后表面高凸”结构,能够提高术后囊袋愈合速度,防止白内障再次发生,而且其“高次非球面”设计,能够有效为医生降低手术难度,使患者获得更好的视力。
“人眼中的天然晶体是一个后凸明显的结构,如果我把人工晶状体设计成和人类晶状体一样,也是后面高高凸起,那么和人眼结构将会更加吻合,和后囊的贴附会更好,愈合速度会更快,这在临床上也都予以验证。”王曌介绍说。
三年的努力终获硕果,普诺明A1-UV,这款被国际上誉为“第三代非球面人工晶状体”的产品,已成为非球面领域的制高点。
马不停蹄,王曌此后又投入到专为中国人眼设计的人工晶体研发中。“之前的人工晶体是以西方人眼结构为标准设计的,但是每个人种之间角膜像差是有区别的,我们需要设计一个符合中国人角膜像差的人工晶体。”王曌说。
为此,从2011年至2014年间,研发团队与北京同仁医院联合,对8653名中老年人的角膜面形进行大样本量统计,首次搭建了中国人眼角膜的非球面模型,并基于此设计研发了普诺明AQ型人工晶状体,成为首款根据中国人眼特征设计的人工晶体。
而在2016年底,由王曌主导研发的针对白内障合并散光病人适用的人工晶状体普诺明Toric也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注册证。
6年来,在勇于创新的路上,王曌已经独立或者联合申请各项实用新型、发明专利30余篇,在追赶甚至超越西方人工晶体前沿技术的道路上不断实现自我价值,勇担使命。
工人正在精细加工人工晶体。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川 摄
跨越:从进口到出口,国产人工晶体完成逆袭之旅
早在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就强调,“医疗设备是现代医疗业发展的必备手段,现在一些高端医疗设备基层买不起、老百姓用不起,要加快高端医疗设备国产化进程,降低成本,推动民族品牌企业不断发展。”
2016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又指出,“我国很多重要专利药物市场绝大多数为国外公司占据,高端医疗装备主要依赖进口,成为看病贵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今,爱博诺德不仅在人工晶体领域实现着跨越式发展,替代进口,有效降低了患者就医的价格成本,而且已走出国门,成为体现中国智造又一张靓丽名片。
“目前,我们已与国内350多家医院展开合作,从2014年至今共使得近十四万白内障患者受益,以每片人工晶体至少便宜1000元为例,共为国内患者至少节省近1400万。”解江冰说。
爱博诺德引以自豪的专利牌展示区。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川 摄
2016年,爱博诺德所产人工晶体入选中国援助非洲“光明行”医疗援助活动,彻底结束了中国援外项目长期使用进口晶体的尴尬局面。同年,爱博诺德所产人工晶体自主出口到德国等欧洲国家,代表着中国制造高端眼科产品正式走向世界。
“在2016年参与非洲‘光明行’医疗援助活动中,爱博诺德先期启动了四个国家,每个国家约500例。对于公司而言,这也是代表国家收获荣誉和民族自豪感的时刻。”解江冰说。
如今,爱博诺德蓄势谋力,为全面打破国外垄断和降低医疗价格,除在人工晶体方面,还以眼科为主线,将产业领域拓展到近视治疗产品、眼科治疗设备、手术器械、眼科制剂等多个维度,打造眼科治疗的全产业链。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