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春节刻画时代年轮:不同年代人心里的中国年

发稿时间:2017-02-08 07:24: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王龙龙 李华锡
   中国青年网北京2月8日电 (记者 王龙龙 实习记者 李华锡 通讯员 贺鹏浩 刘名洋) 年已过去,回味还在。谈到春节,每个年代的人都有着不同的感想和记忆。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过春节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碗不能动的“看碗菜”;1980年代出生的人,除夕时基本上都是手上包着饺子,眼睛盯着春晚;“90后”一代,熬通宵、摇一摇、抢红包。春节的打开方式多种多样,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记忆里都刻画下不同的年轮,虽时代变迁,但永不磨灭。

  2000年,河北秦皇岛张素芹一家过年时坐在炕上吃饭聊天。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陆九瑛 供图

  时代不同年不变 吃饱穿暖是好年

  “平时别说吃肉了,就连几分钱一大把的糖果也很难吃得上。”家住河北秦皇岛的张素芹出生于1950年代,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谈起小时候的春节,她告诉记者,由于农作物有限,加上自然灾害频繁,日子过得非常拮据。“要不是赶上过年,家里从来不会割肉,闹饥荒的时候,过年能吃上萝卜都是好菜。”“那时候收音机也没有,更别提电视了,每到过年一家都会盘腿坐在炕上,喝点热茶聊一聊。”一晃60多年过去了,如今张素琴一家富裕起来了,“家家户户都不欠肉了,也都有电视看了。”

  王迎九出生在1960年代,关于年轻时候的春节,她印象最深的就是家里的年货。“每到腊月二十六左右,家里都会炸鸡块、炸油条、炸丸子、蒸枣花馒头。”王迎九说,年轻时住在农村,靠种地养家,快到春节的时候家里就从麦屯里挖两袋子麦子去磨面,为置办春节的食品做准备。“那个时候都是自家的麦子磨的面,虽然不是很白,但没有任何添加剂,吃上去很劲道。”王迎九笑着说。

  关于“年味”,不仅有年货,还有民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70后”李翠花是北京人,说起这段民谣,她张嘴就能唱起来。“现在住进了楼房,家里置办年货都是在超市买的,为了环保城区也禁止放炮,家家户户现在都富裕了,新衣什么都也不缺了。”她说,虽然生活水平提高了,但在春节能吃上一顿团圆饭却不容易了。由于女儿前些年出嫁了,平时工作忙,一年也见不了几面,等女儿回家团聚成为李翠花过春节的头等大事。

1992年,河南长葛李爱兰一家过年吃团圆饭。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贺鹏浩 提供

责任编辑:邹畅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