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
中国青年网北京12月16日电(记者 开可)12月14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将在总结2016年经济工作形势的同时,确定2017年经济工作基调和重点。
中国经济答卷令人期待。从媒体已经公开报道的一系列经济数据来看,这份答卷还会带来惊喜:2016年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2.8%;今年1—10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8.6%;11月,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各增10.6%和10.5%……数据表明,中国经济稳中向好。
面对这样的答卷,如何解读中国经济未来趋势?近日,中国青年网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员程诚,通过解读经济新常态、五大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三个中国经济领域的最热概念,他提出,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将更加健康。
在采访中,程诚表示,这三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经济新常态是中国当下一切改革发生的基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改革的方略, 五大发展理念是改革所应该秉持的方向和判断的标准。
程诚认为,在全世界经济低迷状态下,中国经济仍能保持“风景这边独好”非常难得。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通过市场手段重新配置生产要素,将其配置到更加绿色、健康、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生产领域中去。
以下是采访实录:
中国青年网:经济新常态、五大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说是中国经济领域最热的三个概念。这三者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程诚:经济研究的目的除了认识社会经济运行的原理以外,其现实意义在于研究如何提升生产率,或者用专有的名词全要素生产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本的目的就在于提高中国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
不管是我们现在进行的改革还是延续现行的政策,我们的基础是什么?就是中国经济的新常态。
其实,不仅中国经济面临新常态,世界经济也在面临新常态。近期很多经济学家都总结世界经济处于低增长、低投资、低贸易、低通货膨胀、低利率状况,处于一个非常低的平衡状态。无论是贸易、投资还是通货膨胀水平,全世界范围都处于一个很低的状态,这是比较少见的现象。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基础之一在于中国人口结构的根本性变化。人口是除了土地、资本外构成经济结构的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对于人口大国中国而言尤其重要。中国进入了一个快速老龄化的时期,适龄工作的人口的数量在减少。目前可能有9亿工作年龄的人口,未来可能只有6亿了。怎样才能补上缺少的这一部分工人所创造的价值呢?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把单位工人的生产率提高上去。
全球范围来看,多数亚非拉国家属于资源增长型经济,中国目前是效率增长型经济,而美欧日发达国家已经进入了创新增长型经济。效率增长,就是研究怎样将交易的成本降下来,将生产率提上去。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这条路上已经走了三十多年了,效率提升的空间仍然有,但是接下来要再通过提高效率促进发展会比较困难,必须要执行结构性的改革才可能实现。从长远来看,这还意味着中国要从效率增长型向创新增长型经济转变,这一转变的核心之一就在于通过提升科技附加值,促进创新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提升单位工人的生产率。这一过程可能要比较长的一段事件,需要提前布局。
中国国内的改革现在遇到了一些瓶颈,除了通过创新来提高生产率还可以通过继续的开放。让我们的企业走出去,让国外的企业走进来,在全球范围内来配置资源,实现效率。
五大发展理念的“共享”,首先体现在减贫上,要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这一点中国做的很成功。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是全球贫困水平在2015年之前降低一半。如果没有中国,它本身就是失败的。中国在过去25年,减少了6亿多绝对贫困人口,这个是全世界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做到过的。
总的来说,经济新常态是中国一切改革发生的基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们改革的方略, 五大发展理念是如何实现改革方略的具体手段和秉持的方向。
中国青年网:如何看待中国经济的新常态?中国经济出现的新常态,有没有可能会变成常态?
程诚:12月初,一系列的中国经济数据公布出来以后,所有关注、研究中国经济发展的学者都长舒了一口气。中国的国民经济在全球经济低平衡的新常态下,给全球经济带来了难得的好消息,是冬日暖阳。在全世界经济低迷的情况下,中国经济还能保持风景这边独好,这是很难得的。
从中国经济发展来说,如果我们能够突破中等收入陷阱,中国的经济又会发生变化,会成为新“新常态”。但是再回到年均经济增长率超过10%是很困难的,而且增长太快未必是好事。高速增长付出的代价是很高的。中国经济在实行“三去一降一补”的情况下还能向好发展,这就是我们说的好的增长,有质量的增长。新常态之后肯定还会有新的“新常态”,但是不管怎样都不可能,也不应该回到过去的发展状态。中国经济追求的应该是健康的发展。
中国青年网:如何看待供给侧改革中的去产能?去产能力度比较大的山西和河北未来将怎样发展?
程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把落后的、剩余的产能砍掉,但是这些构成这些产能的要素不应该丢掉,而是要通过市场手段重新去配置这些要素,配置到更加绿色、健康、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生产领域中去。其中首要的就是人的要素。
山西的煤炭产业与河北的钢铁产业为国家的结构性改革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和牺牲,同时也促进了其他产业的发展,例如服务业和新能源产业等。客观上说,低效产能的退出,也促进了煤炭与钢铁价格的回升,有利于这两个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山西和河北在去产能的过程中付出了很多努力。可能会有一段短暂的黑暗时期,但未来是值得期待的。经济发展,特别是经济改革,一定会有人损失、也会有人得利。关键是如何利用市场和政府两只手来平衡和调度。如何利用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来保证社会的公平,不要让经济转型的代价由一小部分人去承担,而是应该由整个社会来通过发展的方式来消化掉。
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经济运行模式。中国的改革过程中,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原理都在中国遇到了挑战。中国正在走一条前无古人,从经济规模的角度来看,也很可能后无来者的道路。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