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北京12月2日(记者 张群)近日,随着《爸爸去哪儿4》网络综艺真人秀的热播,关于节目嘉宾董力和阿拉蕾“蕾力CP”的炒作备受争议,迫于舆论压力,11月19日,《爸爸去哪儿》官方微博发布名为《爸爸去哪儿第四季:单纯的总是美好的》声明,回应争议。11月22日,“‘青年之声’在线访谈:CP的正确打开方式”,邀请专家对“蕾力CP”现象进行专业分析与解读。
“心之助”女性心理平台创始人、国家认证心理咨询师、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心理健康工作委员会理事赵悦辰。中国青年网记者 张群 摄
儿童真人秀有“催熟”隐患 切忌“拔苗助长”
关于儿童参加真人秀的问题,“心之助”女性心理平台创始人、国家认证心理咨询师、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心理健康工作委员会理事赵悦辰认为,三四岁年龄段的孩子发展非常快速,是孩子第一个性发展阶段,此时,他们开始有自主意识、性别意识,并开始发展同伴关系。
儿童在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会将异性父母作为依恋对象,在精神分析学中被称为恋父或恋母情结。在正常的家庭关系中,孩子能够自然过渡这个阶段,发展出作为独立个性成熟的性心理。
“但是处于幼儿期的阿拉蕾却进入了周期比较长的剧组,而剧组有很多成人的价值观,阿拉蕾作为幼儿,可能并不能理解它。”赵悦辰说:“在成人的工作体系中进行团队工作,孩子必须听从导演、编剧安排,快速、大量接受成人的价值观,她的正常发展就被打乱了。”
“这一切逼着她快速成熟,并可能会出现‘拔苗助长’的情况,剧组也许没有考虑到,节目会对阿拉蕾有‘催熟’的效果。”
但是,就目前来看,国内真人秀“秀”成分远远多于“真人”,“在节目中嘉宾总会被设定扮演某中角色,成年人有能力将节目和现实分开,但孩子却很难做到。”
在参加节目的过程中,“孩子也会接收到周围的讯息,并会潜意识思考自己跟这位年轻爸爸在一起时为什么会更受欢迎?因为他年轻又帅。”赵悦辰分析说:“其实这是我们一种择偶的价值观。也许有人会说孩子还小,等长大就会明白。但是研究发现,孩子对小时候留下的印象和概念是非常深刻的,就像一张白纸,上面被盖了个戳。”
真人秀首先要尊重“人”而非“秀”
赵悦辰表示自己也曾是《爸爸去哪儿》的观众,节目刚开始时确实有积极的引导意义,但是第四季“实习父女”的设置确实存在一些问题。
董力和阿拉蕾。视频截图
关于“实习父女”的组合,赵悦辰认为:“在女性眼中,当一个帅气的男人对小孩或者小动物特别有爱时,女性会特别容易被打动和吸引,而《爸爸去哪儿》的受众以女性居多,节目中阳光帅气的大男孩董力对小女孩阿拉蕾特别有爱的情感,容易打动女性观众,吸引她们喜爱这个节目,从而提高收视率。”
节目播出内容中,有关于“实习父女”同床同睡、洗头穿衣等暖心互动情节,然而,这些镜头画面去却被刻意宣传、放大和扭曲,对此,赵悦辰分析说:“屏幕上呈现给观众的故事过程,已经给观众带来了结果的概念,后期节目组再强调实际拍摄过程中的事实是怎样的,都已经没有意义,因为对广大观众来说,他们看到的仅仅是屏幕上所呈现的。”
现在很多家长已经具有了对孩子进行防性侵教育的意识,但是社会上依旧确实发生了很多儿童性侵事件,而《爸爸去哪儿》这档节目有很多孩子受众,孩子们的认知比较浅显,非常容易受到节目影响,所以家长的担心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赵悦辰认为:“从媒体角度来说,办节目还要有一定的倾向性。媒体应当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边界和分寸。”
然而,赵悦辰进一步分析说,节目中所涉及到的女童,本身就是一个敏感问题,随着节目的播出,会促进这个社会问题的发展,那么界限就很容易被打破。而一旦界限被打破,观众也会根据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在社会上发声,因此,她表示:“作为媒体人,首先要考虑社会效应,其次才是追求收视率。”
赵悦辰认为,真人秀节目有利有弊,它可以让人们身临其境地感受一些人生的奇特体验,但是,剧组也要考虑到嘉宾的具体情况,比如年龄、性别情况,主题、色彩可能给嘉宾带来什么刺激,节目设置可能产生什么社会影响等等,尤其是涉及到未成年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时,更要慎之又慎。
“真人秀在策划时,应该有心理咨询师、律师等相关专业人士进行评估预测,如果节目存在潜在危险性,可能给嘉宾带来不好的影响,那么真人秀首先要做的是尊重‘人’而非‘秀’,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给人性最深的尊重,这样节目会更健康、更安全。”赵悦辰说。
欢迎拨打“青年之声”新闻热线010-57380782或发送新闻线索至邮箱qnzsbjz@163.com;关注“青年之声”微信公众号(ID:qnzs20150428)、“青年之声”官方微博@青年之声,可直接对话记者,曝料线索。
相关报道: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