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我们知道,作为职业革命家,孙中山高度重视青年的地位作用,并寄予厚望。您能具体谈谈吗?
胡献忠:孙中山本人在青年时期就开始探索救国救民道路;在他发动的武装起义中,都是青年打先锋。所以,孙中山非常清楚青年的重要作用,十分关注青年成长,也特别注意培养青年的知识和学业。他在和学生的谈话和讲演中,多次提到青年学生必须努力求学问,以成为有用之人才。他主张“用其学问为平民谋幸福,为国家图富强”。1924年6月,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以“革命军的基础在高深的学问”为题,嘱咐学生“要有高深学问做根本”。尤其值得大书特书的是,1923年底,孙中山在广州岭南学堂学生欢迎会讲演中提出了“学生要立志做大事,不可立志做大官”的号召。他指出了两种立志的不同,一种是旧思想的立志,“专注重发达个人,为个人谋幸福”;另一种是近代思想的立志,“注重发达人群,为大家谋幸福”“中国青年应当有的志愿是在什么地方呢?是要把民国重新建立起来,让将来民国的文明和各国并驾齐驱”。在讲演的最后,他指出:“立志,要有国民大志气,专心作一件事,帮助国家变成富强。这个要求中国富强,便是诸君的责任”。
记 者:胡老师,不少青年对孙中山与宋庆龄传奇的婚姻爱情感兴趣,能谈谈您的认识和理解吗?
胡献忠:我没有研究过家庭学,也没研究过爱情美学,只能简单说说,有三个层面。第一,宋庆龄是一位伟大女性,见识卓越,慧眼识英雄;意志坚定,坚定到足以抗拒一切世俗观念和阻力。第二,必须有机会认识,并深入接触了解,这样才能可能碰撞出爱情的火花。第三,每个人在寻找自己的另一半时,往往不是找最优秀的,而是找最适合自己的。有句话叫做“只有找对人了,一切都不是问题”。美国记者斯诺曾问过宋庆龄“当初是怎样爱上孙博士的”,宋答:“我当时并不是爱上他,而是出于对英雄的景仰。我偷跑出去协助他工作,是出于少女的罗曼蒂克的念头——我想为拯救中国出力,而孙博士是一位能够拯救中国的人,所以,我想帮助他。”宋庆龄对人生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她认为如果不为一件伟大的事业而生存,生命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当两人感情融洽到谈婚论嫁时,她坚定地对孙中山说:“经过长期、慎重的考虑,深知除了为你、为革命服务,再没有任何比这更使我愉快的事。”
宋庆龄故居纪念馆中的宋庆龄雕像。中国青年网记者张思怡 摄
记 者: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中国人穿的“中山装”是孙中山发明的吗?当时是什么情况?
胡献忠:不错,“中山装”确实是改制的一种新式服装。当时,中国男子的着装情况主要是:旧官僚和有身份的人穿长袍马褂,新派人士穿西装、下层百姓穿对胸式短衫裤和大襟式长衫。“中山装”的诞生是中国服装业一个巨大革新,它开创了中国男子服装的新潮流。为了展示国民新的精神面貌,适应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孙中山以当时南洋华侨中流行的“企领文装”上衣为基样改制而成的,并赋于新的含义。前身4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门襟5粒纽扣寓意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左右袖口的3个纽扣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衣领定为翻领封闭式显示严谨治国。后来,很多著名人物如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包括蒋介石都常穿着中山装。由于中国著名政治人物毛泽东经常穿着“中山装”,所以西方人称“中山装”为“毛装”,日本人则称为“人民服”。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