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重访莲花山 解码习近平寄予厚望的改革创新城

发稿时间:2016-10-15 10:28: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李正穹 卢冠琼 李川

  中国青年网深圳10月15日电(记者 李正穹 卢冠琼 李川)改革、创新,对于中国,乃至任一国家而言,这是最重要的两个词。 

  改革很难,难在“破;创新很难,难在“立。当今中国,想要持续改革、持续创新,就不得不面对这两难。 

  攻坚克难的过程之辛苦、之漫长、之高风险,人人皆知。但为什么,今天的中国依然坚定不移,继续改革创新?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会在中央深改组第二十八次会议上强调,越是任务重、困难大,越要知难而进、迎而上? 

  10月12日,中国青年网记者来到深圳市莲花山,来到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后首次离京考察的第一个目的地,在这里寻找中国改革创新的基因,解码深圳这座被习近平寄予厚望的城。 

  “奇迹之城的论证:“破与“立中觅发展 

  从莲花山公园南门进入,沿主峰东径上山的台阶不高也不密,然而弯弯折折不断向上,仍需要徒步数十分钟,才能到达海拔106米的公园主峰。 

  山顶广场坐落于公园主峰,其中央矗立着一座6米高的铜像。这座铜像自2000年11月,深圳经济特区成立20周年之际落成以来,俯瞰着深圳的发展与巨变。2012年12月8日,习近平任总书记后首次离京考察的第一站,也正是向这座铜像敬献花篮。 

  这就是邓小平雕像。 

  矗立在莲花山公园山顶广场的邓小平雕像。中国青年网记者 卢冠琼 摄

  回望历史,1984年1月24日,邓小平乘坐专列来到深圳。当时,深圳经济特区正式设置只有四年不到,却已成为全国,甚至世界瞩目的发展极点。2月1日,经过慎重考虑,邓小平挥笔为深圳特区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落款写的是他离开深圳的日期1月26日。这一题词,既是对特区建设成就和发展方向的充分肯定,也为当时有关特区的争论作了权威性的总结。 

  如今再看深圳,这座创下世界城市发展史上奇迹的城市,用一个个“率先“首个,论证着改革创新对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982年,率先放开一切生活必需品价格,逐渐取消粮票和粮本等各类票证;推出工资试点改革,改革劳动分配制度,率先实行结构工资制; 

  1985年,《深圳经济特区暂住人员户口管理暂行规定》出台,在中国内地率先实行暂住证制度; 

  1987年,《深圳经济特区土地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出台,在中国内地率先开放土地市场; 

  1992年,深圳出台最低工资标准,在中国内地率先探索最低工资制度; 

  1995年,深圳城市商业银行成立,成为中国内地第一家城市合作商业银行; 

  2000年,深圳数码港揭牌,是中国内地第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 

  2003年,深圳实施“文化立市战略,在全国率先吹响“文化立市的号角; 

  2006年,全国首个“国家电子政务试点城市 

  2011年,成为全国首个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市…… 

  莲花山公园城市规划展室内展出的老照片。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正穹 摄

  从1979年常住人口31万,建设用地规模3平方公里,人均GDP人民币606元,到2015年的1137.87万常住人口,城区面积1997平方公里,人均GDP人民币153822元;从改革开放之初“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到如今仅一市便拥有3万多家科技型企业、百万家中小微企业,在改革的“破与创新的“立中,深圳敢为天下先,始终走在前列。 

责任编辑:杨青山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