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张振海团队建设的藻礁,用以恢复海洋生态。资料图
中国青年网北京9月20日电 (记者 黄昂瑾) 从2002到2016,14年,他让20年来几近荒漠化的祥云湾海域重现海底藻林和多样鱼群;他克服条件的限制、战胜风浪的考验,成功建成能同时停泊300艘标准渔船的码头;他通过实践摸索得出的海洋生态修复实验成果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他密切关注京津冀协调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将个人梦想融入时代使命。
他叫张振海,唐山海洋牧场主人,2015年被评选为海洋人物。
近日,由国家海洋局组织的以“坚持绿色发展、实施生态管海”为主题的“海疆生态行”记者团来到唐山海洋牧场实业有限公司,探访海洋牧场主人张振海,面对面聆听这位海洋守护者的护海心得,近距离感受这位海洋人物的爱海情深。
技术突破震撼海洋权威
2014年9月,国家海洋局一所和中国海洋大学领导、专家前往唐山湾,对5年来唐山海洋牧场海洋生态修复实验情况进行考察。考察期间,我国海藻研究权威专家、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副院长唐学玺这样评价道:张振海的以投礁为基础的海洋生态修复成果“填补了国内泥沙质人工藻礁生态系统空白”。
“泥沙质人工藻礁生态系统”是什么?
“‘泥沙质’是特指某一种海域,藻礁生态系统是一个专业术语”,张振海告诉记者,“其实,过去在渤海海底的泥沙质海域有大量藻礁和郁郁葱葱的藻类,目前在七里海的陆域,还发现有7000多年前的藻礁痕迹”。
张振海指出,天然的藻礁生态系统一旦被破坏,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修复,因此,他们所做的就是通过人为手段,恢复海底藻类生长环境,从而让海底重现生机。
“我们把礁体直接放入海底的泥沙质海域”,张振海还介绍,之所以使用这种方式,是因为在渤海海域有一种特殊的资源——牡蛎。“牡蛎是海里的宝贝,它能使漂在海中的藻类找到附着基,从而得以生长。而人为放置的礁体又是牡蛎的着床点,且为牡蛎提供生存空间。”张振海解释道。
此外,张振海团队所放置的礁体被专家评价为“活牡蛎礁”。“因为这些‘活牡蛎礁’会引来海螺、螃蟹、各种鱼类等以牡蛎为食的海洋生物”,张振海说,这样一来,曾经几近沙漠化的海底,因人为放置的礁体吸引、形成的多条生物链,得以重新焕发生机。
左图为抛礁前的海底沙漠,右图为抛礁后的海底森林。资料图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