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济南9月9日电(宿希强 姚小康)电信诈骗已成为“吃人”陷阱。继山东两名(准)大学生因学费遭电信诈骗死亡事件后,9月1日,新学期开学第一天,广东揭阳市一女大学生被骗光近万元学费和生活费后,跳海自杀。当然,除了这些让人痛心的极端案例,青少年学生遭遇电信诈骗的事件也被媒体频频曝出,如何拔除电信诈骗毒瘤已成为亟需解决的社会课题。
信息泄露公共治理须紧急补课
综观诸多电信诈骗案件,个人信息的裸奔成为诈骗案件的起点。比如山东徐玉玉案,其个人信息、家人信息、银行卡号包括助学金等信息,骗子掌握的非常全面,正因如此,徐玉玉才会难辨真假最终上当受骗。
遭电信诈骗后陨落的花季女孩徐玉玉。资料图
据互联网互动媒体TechWeb梳理,围绕个人信息泄露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黑色产业链。这个链条上的人分工特别明确,而且都是“专业”级别的团队操作。“有些人会专门去联系相关的培训机构或诈骗团伙,从而把手上的数据卖到下游。而下游这些团队,有专人负责诈骗的话术编写培训、线上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洗钱、线下ATM机提款等,分工非常明确。”
其中有黑客侵入地方教育局网站窃取信息,有教育培训机构内部人员主动贩卖考生信息;也有不法分子窃获消费者网购交易记录,如窃取快递数据库、破解卖家和买家常用密码等方式。此外,电信运营商业务漏洞也成为个人信息泄露的重要一环。媒体曝出的案例如,今年4月,北京的许先生先后收到“1065800”、“10086”短信提示订阅某财经杂志手机报,该订阅直接导致许先生手机欠费。想退订的许先生回复了6位数的校验码后,支付宝、三张银行卡、百度钱包里的所有财产全部被转移走。网友随后复盘了整个诈骗案发生的全过程:犯罪分子在行动之前就获取了许先生的身份证、手机号、银行卡、移动网上营业厅登陆密码。
个人信息泄露如何堵漏?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李拓在接受中国青年网采访时表示,在大数据时代,各个行业都应提高行业的“安全系数”,切实提升自己的安全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履行保护用户数据的社会责任,这应该成为全社会的“公共课”。对于非法获取或倒卖数据的企业,政府要坚决打击。同时,有较强安全能力的部门、企业,要积极推广相关经验。
最高人民法院中华司法研究会专职副秘书长牛凯则表示,针对个人信息泄露,相关部门应完善、落实互联网实名制和网络区分制度,同时,家庭和学校应教育孩子学会科学上网、保护网上隐私。
推荐